|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今日清明,纷纷扬扬的雨丝,将人带入杜牧的情绪。望着窗外行色匆匆的行人,我陷入了驰想:
绵山上的柳树抽芽了吗?是否也沐浴在新雨之中?是否还有晋文公纵火的遗迹?“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我相信介子推的离开,并不是要表达他对重耳的不满,只是不想出仕为官罢了。不然何必以身殉节?在“官本位”的社会,大多数人习惯于用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别人,但事实上确有一类人,并不被功名利禄所惑。然而介子推为了坚守自己的气节,却又让母亲陪自己一起葬身火海,这似乎又无法令人理解。或许这毕竟只是一个传说罢了。然而“气节”确乎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瑰宝。伯夷叔齐采薇而食;齐人不食嗟来之食;苏武冰天雪地牧羊;文天祥不为强暴武力、荣华富贵所惑……缔造新中国的先烈们,都体现了民族血液里不屈的气节。或许与“丧节”者相比,“守节”者,少之又少,但唯其难得,更显可贵!
今日清明,但愿一缕心香,送去内心的景仰!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是王禹偁的清明节。无花无酒,兴味萧然,这是年轻人的清明。因为怜惜,不想唤醒沉睡的女儿,因为我知道昨夜她写作业到凌晨2点。虽然我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但是我深切的明白,年轻属于奋斗的年龄!近两年,女儿成绩不算太好,但是她有了一份执着,有了一份信心。寒窗苦读不为功名利禄,只为不辜负韶华,不辜负人生的春光!但愿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够不负春光,野蛮生长!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这是苏轼眼中的东栏梨花。洁白的梨花,青青的柳枝,在这个飞絮蒙蒙,繁花满城的时节,少了一些艳丽,却多了几分高洁。清明时节,无论是城市还是乡下,都是花团锦簇,明艳耀眼。然而花开花谢,月满月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似乎听到了东坡居士的低吟:“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这不仅是伤春,更是对人生的思考。人生苦短,又能经历几多的清明节呢?红尘滚滚,谁又能真正看得清,看得明呢?然而纵观苏轼一生,却真如一株梨花,清清白白,看得清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缅怀历史,思古之幽情,但愿对自己,对他人有几分启发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