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5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秋思》教学设计2
【教材解读】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中唐诗人张籍所写的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战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掌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老师有变化吗?
生:换衣服了。
师:是啊,仔细观察一下我,再看看台下的老师们,谁更有吸引力?
生:老师你啊!
(生乐)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我,我为什么有吸引力啊?
生1:老师您戴眼镜,显得知识渊博。
生2;您幽默风趣。
师:是啊,幽默是人非常好的特质,它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生3:我觉得你很玉树临风。
(生乐)
师:谢谢。
生4:英俊潇洒。
生5:仪表堂堂。
……
(全场乐)
师:好了,同学们,谁能用关联词把刚才这些词连起来说一句话?
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相貌堂堂。
(生纷纷举手)
……
点评:导入环节看似轻松调侃,实则教者在幽默之中蕴含了调节气氛,了解学情,考察能力,渗透语文基本素养这些意识,为下一环节的展开作了较为充沛的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描述老师意犹未尽啊,来,看看你们该怎样描述一下它呢?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
师:你能否用自身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
生1:我看见深蓝的天空上有雾蒙蒙的云,在云层之间,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它发出的亮光,从云层之间穿出来,照在大地上。
生2:在寂静的月空中,人们看见月亮,觉得内心很温暖。
……
师:在这美丽的夜空之下,仰望这轮明月,你会想到什么?
生1:看见月亮,我会想到团圆。
生2:我会想到自身在远方的亲人,因为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人的房子上,会想家。师:假如身处异乡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怎样去做呢?
生:会饮酒作诗。
师:哦,那谁能用学过的古诗,描述一下此情此景?
生:《静夜思》,李白。
(学生背诵)
师:这首诗表示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思乡情。
师:你们还学过用月亮表达思乡情的古诗吗?
师:诗人是借什么而表示这种思乡情呢?比方王安石的……
生:《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很好。不过老师要提醒你,“京口瓜洲一水间”,“间”字要读作第四声。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什么情?
(生齐答:思乡情!)
师:借助的是什么?
(生齐答:明月。)
师:借一种景物而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这种表示手法应该是……
生:借景抒情。
师:这两首诗表达的都是思乡情,所以他们都是古诗中的一种──思乡诗。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点评:教学倡议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教者应充沛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体验,以达到教学目的,而古诗的意境,不是“感觉艺术”,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离不开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存在。意境是艺术形象和其艺术环境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共鸣作用。此环节,教者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师:同学们,请读诗题──
(师配合舒缓的手势)
生:秋思……秋思……秋思……
师:你们都懂诗题了吗?
生:应该是秋天的思念。
师:同学们,“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
(在‘秋’下面点重点号)
师:谁能把文题的意思再给大家说一说?
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身的家乡。
2、初读设疑:
师:哦,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吗?(在‘秋’之前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自由读诗。在读诗之前,要听清老师的要求,一定要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注意停顿。给大家三分钟,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出声朗读,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点评:“学贵有思,学贵质疑”。此环节教者独具匠心地将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吗”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考虑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必将充沛调动学生的求知渴求,再配以明晰的朗读要求,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一定会远远好于以往保守流程。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随着声音的减弱,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谁能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读诗)
师:你先别坐下。诗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
生:注意了。“意万重”要念成“chóng”,不能念成“zhòng”
师:这是一个什么字?
生:多音字。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古诗,也出现过这个字,也读作“chóng”,那是在哪首古诗中呢?
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师:哪句?
生1:钟山只隔数重(chóng)山。
师:还有吗?
生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