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师读书心得 从《獾的礼物》中看死亡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 23:0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很喜欢《獾的礼物》这本绘本,第一次看就喜欢他。

我喜欢獾教给朋友的那些本领,在他离开大家后,大家还能在温暖的午后想起和他在一起的温暖的日子。我有时候会想,若干年后,我的学生会想起我吗?我又给他们留下了什么呢?

我把这本书带给学生,出发点是要给别人帮助,并读了狄金森的诗《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忧伤》。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忧伤

狄金森 (美)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忧伤

我就不虚度此生

如果我能够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种酸辛

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虚此生

其实,这是一本有关死亡和告别的书。

1

在我们中国人观念里,谈死是很忌讳的。也许只有到大限将至,才会安排后事吧。

很小的时候,二爷过世。家里人办丧事,看着他们哭哭啼啼,我们小孩子起先觉得奇怪,继而哭起来也是被他们的样子吓坏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这样,也知道我们这几天为什么都要聚到二爷家。

直到上三年级,有一天放学回爷爷家,看到满院的人,听到哭声,才有了一丝莫名的恐惧。大人们说爷爷走了。我不信。

院子里正在烧的是爷爷写的东西,我就拼命地去捡,抱在怀里怎么也不肯丢。这是爷爷最爱的,怎么能烧了呢?

爷爷虽然严厉,虽然有些重男轻女,但我还是记得,当我把喜报给他时,他是高兴的,还把它贴在墙上。爷爷以后是不是就永远看不到我的喜报了呢?

那个在田间地头除草的爷爷,那个喜欢吃饭前饮酒的爷爷,那个每天挥毫泼墨的爷爷,再也看不见了。

那双他吃饭的筷子,那双尖尖的筷子,那双与我们都不一样的筷子,安静地躺在筷笼里,它还在那里,可它的主人再也不会陪它了。

很久很久,我才明白,爷爷真的不在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明白,大人嘴里的“他老了”“他走了”“他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是说的死亡。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2

欧美国家的死亡教育,应该发展的很成熟吧。

至少我们知道,他们有很多关于说死亡的绘本。比如《爷爷变成了幽灵》《我永远爱你》等,还有这本《獾的礼物》。

獾是一个让人信赖的朋友,他总是乐于助人。他已经很老了,老到几乎无所不知,老到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这天晚上,他对月亮说了声晚安,拉上窗帘。他慢慢地走进地下的洞穴,那里有炉火。吃完晚饭,他写了一封信,然后就坐在摇椅上睡着了。他梦见自己在跑,前面是一条长长的隧道。他愈跑愈快,最后觉得自己的脚离开了地面,觉得自由了,不再需要身体了。

第二天,狐狸给大家念了獾留下来的信:我到长长的隧道的另一头去了,再见!

下雪了,雪盖住了大地,但盖不住大家的悲伤。

春天渐渐临近,动物们开始串门,大家又聊起了獾还活着的日子。鼹鼠告诉大家獾是怎样教他剪纸的,青蛙告诉大家他是怎样跟獾学溜冰的,狐狸想起了獾教他系领带……这些技艺,都是獾留给他们的礼物,这些礼物让他们互相帮助。

最后的雪融化了,融化了他们的悲伤。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鼹鼠爬上他最后一次看到獾的山坡,他要谢谢獾给他们的礼物。他轻轻地说:“獾,谢谢你。”

在这个动人的故事里,獾与朋友告别,獾的朋友们学会了接受它的死亡,苏珊·华莱的儿童图画书首次亮相,就一鸣惊人。她迷人的插图将伤心的文字衬托得十分完美。

这样的书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明白死亡是我们的必然要经历的,这是自然规律。

3

去年正月底,突然接到老公的电话,说公公去世,让我和儿子回老家。虽然知道他的身体不好,老公回家也是看望,但还是没有料到他走的是如此的匆匆。

想到即将面临的场景,年仅三岁的儿子是不是能承受的呢?

汤姆的故事这套书,其中有一本是《汤姆的外公去世了》,一直没有给他讲过,总觉得他还小,讲死亡有点不好。我还是典型的老人思维,避讳谈这个话题。

今天晚上,必须跟他讲这个故事了。

等我们回到老家,看到那么多的人,儿子没有吃惊,看到爷爷躺在棺材里,也没有害怕,或许还是年纪小吧。

办完丧事回来,邻居们问他:

“你回家干什么了?”

“送爷爷了。”

“他去哪了?”

“去天堂了。”

“还会看到他吗?”

“都死了,怎么还能看到呢?”

特别是看新闻中有车祸的报道,他就会说,看车一定要小心点,喝酒不能开车,要不死了,就永远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他会提醒爸爸,该给他种的小石榴树浇水了,会念叨,如果它没有喝水,死了怎么办呢?

养的小鱼,终究还是死了,他特别的伤心,亲手把它埋了。

这是他这个年纪对死亡的认识。

至少比我小时候要从容的多。

4

看到过一篇文章,说的是美国的一些幼儿园有死亡教育课,到小学有到殡仪馆体会死亡的课。也许正是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活着的意义吧。

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琼瑶交代身后事》,微信圈很火。

琼瑶说过:“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她表示,自己是抱着正面思考写下这封信,对于牢不可破的生死观,现在也该到改变的时候了。

她是看了《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一文,发布了一封《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一封公开信》,信中写道:

谈到“生死”,我要告诉你们,生命中,什么意外变化曲折都有,只有“死亡”这项,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也是必然会来到的。

“生是偶然”,不止一个偶然,是太多太多的偶然造成的。死亡却是当你出生时,就已经注定的事!那么,为何我们要为“诞生”而欢喜,却为“死亡”而悲伤呢?我们能不能用正能量的方式,来面对死亡呢?

“活着”的起码条件,是要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会爱懂爱、会笑会哭、有思想有感情,能走能动……到了这些都失去的时候,人就只有躯壳!我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智和失能。万一我失智失能了,帮我“尊严死”就是你们的责任!能够送到瑞士去“安乐死”更好!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对人生负责。

现在设想,人生还有多少年。

如果明天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当下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人想不明白的时候,最应该去的是到重症病房前或者墓地看看,会更加珍惜自己美好的日子。

出生不能决定,死亡亦是必然。这些我们都无法改变,能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态,我们的认知,我们的故事要自己书写。

毕淑敏说过:“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清明即到,翻看《獾的礼物》,写下这些文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14: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