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读书心得 教室里的愉快“投球”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20 1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顾名思义,这应该是一本论述教学改革的书籍。果不其然,副标题便是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但之所以取名为“静悄悄”,是因为教育学领域的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渐变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本书到目前为止还未看完,但对里面的某些教学理念确实有赞同之处。

第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本书中的这一情节:“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说的是在某次研究会上,讨论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录像的事情。学生的发言一个接一个地单方面连续发出,怎么也联系不起来。而常见的情况是,教师针对此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一一地进行补充:“是说的××的事情啊。”“你在说××吧。”正因为如此,尽管每个学生说话的意思变得明了了,但其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却没有产生出来。这一问题就使得其他老师兴致勃勃地谈论开来了。

之所以对这一情节印象深刻,是因为在我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这一现象。作为一名新老师,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足,为了能够保证自己的教学成果不出错,因此不管是讲课或讲题,总偏向于正确答案,很难有自己独树一帜的见解。这确实是因为一方面自己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负责。

有一位与会者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也同样多次的失败过,为什么会那样呢?”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困惑。为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一一附和、帮腔,一一评价,一一概括其意思呢?有一位教师回答说大概是为了避免教室里出现冷场。确实,在日常上课时常有这种感觉,觉得教室里如果沉默的话,蛮可怕的。”还有一位老师的发言也是如出一辙,他又补充道:结果,一旦不像自己所想的那样说出来,我就感到不能接受。这说的不正是我吗?或者是现实中存在的一大批教师的真实写照。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老师不相信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那位任课教师也对此进行了反思,他说自己在板书时,一直在考虑:‘下面怎么办呢?’不管是在面对黑板时,还是在回头看学生时,都在边考虑怎样推进教学,边倾听下一个学生的发言。由于经常在考虑:‘下一步怎么办?’ ‘下一步怎么办?’因此,我只想听到沉重的意见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倾听的教师与其说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还不如说在学生说话之前,对怎样理解其发言,就已经胸有主见了。于是,“是这个意思吧”,就把学生的发言确认并写在了黑板上。之后,因为又得面对下一个学生的发言了,所以教师自身也好,教室里的观摩者也好,都难以通过每个学生的发言与他们沟通起来并相互呼应回响。

这是我想起了之前讲过的一篇课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概括文章主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得也可以,就是语言比较朴素,但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又引导着孩子们重新总结出了:望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这四个词,并加以板书。虽然自己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但总感觉这些表达是稍远离于孩子们的理解的,对于作为教学新手的我来说,拿捏起来也是有些吃力的,虽然答案是完美的,但过程显得有些不尽人意。

作者把倾听的意义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个人认为非常地生动贴切:倾听学生的发言,就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种投球般的快感,应该是倾听的基本意义。

读到这里,自己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在教学中有时让学生回答问题确实是:大概意思就可以了,但考试的时候依然要告诉他们标准答案,这也是我自己一直都比较困惑的事情。作为一名老师,我只能丰厚自己的教学功底,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让自己能够有余力地接到每个同学投过来的“球”。合理地控制教学的进程是我要做的,而在此之前,让教室里的“投球”成为愉快的事情,确实是更加重要的,为此,我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11: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