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本细读,吃透教材──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要能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巧妙地调整教学程序,合理地取舍教学内容,使同学在自已的引领下开展各种形式的相互学习协作协助,一起提高,让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综合分析的探究学习。
  假如打算不让自身成为“照本宣科”的老师,就不得不做一件事情: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调整教材是教师的权利,教师可以调整教材。不过,任何一份正式发行的教材往往经过了大量的设计和开发,这些教材可能遗留了一些缺憾,但总归有一些可取的优势。教师在调整和改换教材时,首先需要充沛“吃透”、“利用”这些教材。
  下面,我以自身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文章为例,谈谈我的一些课后反思。
  课文围绕骆驼队,回忆了小英子童年的几件事。为了让同学走进这些童年的回忆,我通过抓重点词句,来引导同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作为我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落实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将训练点定格于描写这几件事的段落当中,抓住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画面,从而进行落实。
  文章中有一个细节,描写童年的林海音和爸爸讨论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童年的浪漫与诗意,成人世界的实际与理性,在这样的描述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热烈地表达了自身的想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设问引起了同学思维的警觉,小朋友们表示了惊人的想象力和发明性。
  在这节课上,有过多次这种真诚的师生对话。师生心灵的舒展,思想的灵动,又使课堂变得深刻而丰富。
  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听了“如何吃透教材”的专题讲座,沈老师运用了一系列生动案例,深入浅出地畅谈了关于“吃透教材”的有效内容。我学习之后,有了深深的感受: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并明确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和要求,对教师能更快地进入教学状态起到了促进作用。
  沈老师讲如何吃透教材,其中提到一点是“细读文本、诠释文本”。我针对这点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文本细读”正是语文教师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人格的重要路径和平台。
  教师只有首先实现自身的文本细读,而不是被教参、优秀教案集萃之类的参考书先行遮蔽了自身的解读,才干实现自身的“在场”。文本细读首先关乎的是教师自身做为一种专业人格的存在。套用一句哲语,“我读故我在”。也因此,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老师一定要读出多少“人之未见,人之未发”。
  那么,教师如何真正实现自身的文本细读呢?我的感受和体会是:
  第一,你用多少自信、多少毅力挑战自身的精神惰性,你就有多少自信、多少毅力实现自身的文本细读。要实现文本细读,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自身的“精神惰性”问题。
  第二,在进入文本时,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一定要打开自身的生命,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让自身的精神胸怀敞开再敞开。
  第三,你有多种姿态进入文本的可能和自由。“活在文本中”,是你可以选择的一种进入姿态。你让自身走进文本的世界,成为文本生活中的一个角色,“千万次地问”,是你可以选择的另一种姿态。进入文本,你不再轻信、不再迷惑、不再被她忽悠,在文本的言语之流中,你总是时不时加以打断,你问:这样言述究竟在言述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言述?为什么只能这样言述?用意何在?启示何在?
  第四,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身。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身。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
  对于“吃透教材”,我切记着沈老师的友情提示:“教材内容丰富,要求不宜提高;教学思路清晰,贵在质朴自然;布置课堂练习,切实打好基础;改革考试评价,准确掌握难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6 16: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