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堂语文课上《三个儿子》,临近课末,想小结全文时,不想一个同学已经急不可待地提问道:“老师,老爷爷怎么只看见一个儿子?”提问真是恰到好处,正是我想问同学的。同学质疑再请同学解决,不正可以充沛体现同学的自主性学习吗?我大大地褒扬了该同学,然后有些得意地请另一位同学回答,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一个儿子翻跟头翻到远处去了。”啊?居然错了!还是学习委员呢。我满怀希望地再请另一位同学作答,答案同样的令人咋舌:“因为两个儿子被妈妈们挡住了,老爷爷看不到。”真是令我啼笑皆非,自以为一目了然的问题,同学居然屡屡出错。
怎么办?举手的还有几个,我也清楚其中会有我满意的答案。但是,教学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小朋友们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课堂中教师以为简单的问题,一位同学答错了情有可原,接连两位同学答错就绝非偶然。看来,症结在于同学并未真正读懂课文。
于是,我请同学再一次自由地轻读,并要求同学边读边考虑:三个儿子是怎么做的?然后划出三个儿子具体做法的句子。
一个在翻跟头,一个在唱歌,另一个在提水……
“你最喜欢谁?”我换个角度,小朋友们满脸兴奋,小手高高扬起。
我随便叫了一位,答曰:“我最喜欢帮妈妈提水的小朋友。因为他很孝顺。”我满意地笑了,暗想:看来,同学已逐渐走出“误区”,与我预设的目标逐渐“接轨”。正当我准备来个完美收场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来:“我很喜欢翻跟头的小朋友,因为他跟头翻得实在太好了,就像车轮在转,妈妈看了能消除疲劳呢。”经他这么一说,另一位小朋友也忙不迭地发表高见了:“我也喜欢会唱歌的小朋友,因为他的歌唱得真好听!”
是呀,会翻跟头是棒的呀,何况翻得像车轮在转;歌唱得好听也很能干呀,为什么不能喜欢他?小朋友们说的确实是心里话。要尊重小朋友的独特体验,但也要立足于文本的价值取向呀。可文本的价值取向是要孝敬家长,我硬灌吗?不行。绝不能以自身成人化的分析来替代同学的阅读实践。
语文课堂中最通俗最有效的教学途径就是读书,还是让小朋友们读书吧。我渐渐镇静下来,先对同学来个“将错就错”:“既然喜欢,那就请大家用欢喜的语气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小朋友好吗!”因为是自身喜欢的,小朋友们完完全全地投入了朗读,一个个读得津津有味。
然后引导他们再次读第八自然段:“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这一段同学早已读过,并且也有同学答出妈妈们拎着的三桶水很重。可我忽视了低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没有采用一些适合小朋友的富有情趣的教学形式。终究现在的小朋友很少提水,想让小朋友掌握文本的情感,必需换个角度,链接小朋友的生活,唤起他们心中劳累的感觉,进行移情体验。
“你有没有非常累的时候?累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这一问,小朋友们的记忆闸门打开了。一生说:“有一次,我跟爸爸去爬山,一开始我还爬得挺快,可还没爬到半山腰,我就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背痛了。”
另一生手舞足蹈说:“搬家的时候,我搬自身的小盒子,盒子里只放了三本书,走了一小段路,我就累得胳膊都痛了,只好走走停停,好不容易才到了新家。”
这下激起了更多同学的类似经验,想说的人很多,于是请小朋友们同桌互说。
此时,再回过头引导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是啊,课文中三个儿子的妈妈就是这么累。多沉的一桶水哪!水直晃荡,三个妈妈?”
“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真没想到,有了自身的体验,融入了自身的情感,小朋友们可以读得这么声情并茂。我趁机问:“此时,妈妈们最需要的是?”
“儿子的帮助!”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
我趁热打铁:“是啊,能唱歌固然好,会翻跟头也不错。可是,当妈妈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给妈妈送去协助的小朋友才是最孝顺的小朋友,也只有孝敬家长的儿子才干称得上是好儿子。那么现在你知道老爷爷看见的是哪一个儿子了吗?”“帮妈妈拎水的儿子!”一切水到渠成!
通过此次课堂实践,我深感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
1、要敢于让同学质疑:
新课程倡议尊重同学的主体性,尊重同学的人格。一个关注同学发展的教师,应自觉加强教学基本功、书籍阅读量以和临场应变能力,随时作好接受同学质疑挑战的心理准备,果断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引导同学大胆质疑,让课堂成为同学主动探究的平台, 真正为同学富有个性的发展发明条件。
2、要善于激发同学质疑:
课前,教师细读文本、潜心会文,对文本的解读透彻到位,优秀教案科学合理,接近同学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教师精心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留足同学考虑质疑的时间、空间,用心倾听同学的发言,和时掌握课堂中的生成点,敏锐捕获同学即兴闪现出来的疑问,予以引燃,并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一起探究,从而引领同学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