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是一种不可防止的社会现象,而且我们谁也无法预见谁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遭遇犯罪,但是作为弱势群体的青少年是否更容易受到侵害我想这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对那些已经遭遇过或正在遭遇侵害的青少年该进行怎样的心理干预,如何面对由该事件带来的心理、身体上的创伤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了。
18岁的静是刚入校的大一新生,在一次周末外出回校途中遭遇了抢劫,幸好当时有车经过打断了正在实施的犯罪,静除了随身的小包被抢走以外身体没有受到其它的伤害,但是回到学校后的静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走出由该事件带来的阴影,经常陷入到莫名的紧张与恐惧中,还经常自责“我当时为什么没听姑姑的话就住在她家呢?”“都怪我自身非要回学校”,在这种状况下,静根本没有方法学习,于是她拨打了12355心理咨询热线。在咨询中,静得到了12355服务台心理咨询老师的耐心协商,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一些不合理认知,同时还听取了老师的建议,接受了个体辅导,最后静胜利的走出阴影,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侵害事件都会给受害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生理乃至行为上的影响和改变,而这些所有的改变都是常人在遭遇创伤性事件后正常的一个应激反应,当然不同的个体面对同样的情况会有不同的表示,有的个体可在几天到半月内逐渐恢复正常,预后良好;而有的个体在一个月甚至几个月都无法缓解,假如个体在这段时间里没有得到相应的心理干预,长时间发展下去易患上一种叫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的精神疾病。这种精神疾病都有一个异乎寻常而严重的应激事件做诱因,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如严酷的战争、被强暴、地震、凶杀等,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所以说,能在半年内对这类创伤事件进行心理干预,是这类个体修复的最佳时机,那么,作为受害者的自身需要对创伤的修复做些什么呢?
我认为了解应激反应往往是修复创伤的第一步,因为首先受害者在心理上会有许多不良情绪体验,比如紧张、害怕、绝望、无助、恐惧、愤怒、自责、悲伤和负罪感等;但是也有一些受害者努力压抑这些情绪,则会表示为麻木冷漠、行为呆滞缓慢;还有的会出现一些分裂倾向,如表示出拒绝供认实际和表达一些不切实际的情感;而“沉溺”于创伤事件过程、反复在头脑中回放事件过程也是创伤事件后常有的心理现象;同时受害者还会不停的抱怨或自责,如“那一天我不去那就好了”,“我怎么这么傻,我原本可以反抗的”等,经常会把不该自身承担的责任也放在自身身上。其次会伴着一些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脸红或面色惨白、呼吸困难、肌肉紧张疼痛、疲劳感、昏厥、寒战、出汗增多、口渴、头痛等。再有就是受害者还会有一些行为上的改变,如行为退缩、与人隔离、言语方式改变、古怪的行动、无目的行走、踱步、无法恬静地呆着等。
修复的第二步是,受害者在客观上要勇敢的面对实际,接受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和相关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和负性情绪;在主观上,分清该类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和自身的行为之间没有肯定的联系,原谅自身在这个事件中出现的失误,因为在应激状态下谁都可能失误。
第三,寻找社会支持系统。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了来自身边亲人、朋友、同学乃至社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可主动寻求大家的协商,因为他们的陪伴和支持是平安度过应激时期的重要因素。
第四,转移注意。可积极参与各类的娱乐活动,如打球、唱歌、看电影等,还可参与一些有协商的社会团体,尽可能的分散对该事件的注意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