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伟人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其实很大一部分的工作就是这种“唤醒”。 现在的有的学生基础差,不爱学习,调皮倒蛋等现象非常普遍。他们用种种方式表达对学习生活的不满,比如旷课、逃学、上课睡觉等等来拒绝学习。老师课堂上苦口婆心告诉学生,知识如何如何重要。为了一个概念,老师千方百计用最形象化的语言来教学生,但是收效又如何呢?既然我们的学生不愿意被圈养,那我们何不去做一回放牧者,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园地里撒欢呢?如果我们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谁知道他们又能创造出什么呢?成材的路又何止一条!
我们现在的智力评判标准是按考试学分来进行的。个人认为这恐怕是我国现阶段教育认识的一个很大误区。我们现在教育的选材标准就是学分排名,虽然也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真正实际用到的还是分数定命运。学生可以说是学分考试的牺牲品,使许多学生由此产生自卑感,所表现出来的是自暴自弃,不爱读书、惧怕读书。我们应当正视这种现象,绝对不能再凭此推断学生的智力高下。其实任何人,生来都有一项或多项的天赋,只是这种生来天赋所表现的方式各有不同。读书不好的学生,往往动手的能力很强。调皮的学生,可能在学校表现为“差生”,可一旦融入社会,往往会表现出惊人的沟通和竞争力。古人尚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今天看来,这一思想对我们教育工作具有深刻的启迪。 什么样的人算人才?用什么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智力高低?现实社会更看中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方向。
鉴于上述思想,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应用鼓励的力量,对学生要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批评。鼓励是一种爱,是一份情,是对他人充满信心。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不要因为他们考试不好,或一时的表现不当,就严词训诫。英国著名教育家史宾赛说过:“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者走出下陷的泥坑” 。学生经历了应试教育的筛选,在他们不成熟的心灵深处,已经烙上了学习不好的印记。如果这时候我们还不能正视这种问题的存在,还要在他受伤的内心里,再增加一些无形压力,这对他们的成长真的是很不利。我们可以改用一种方式,以鼓励的心态,在他们成长的路上,点一盏心灯。
我在班上给学生讲了故事:有三个人去应聘,这家企业生产梳子,老板为了考验三个人的能力,给了他们一项特殊任务:去寺庙推销梳子,把梳子卖给和尚。三个人都觉得这是个考验,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个星期过去,三个人回来了。第一个人说:我卖出去了,卖给和尚一把梳子,我是个能吃苦的人,跑了很多寺庙,可是到寺庙一说推销梳子,他们总把我轰出去,说我故意嘲笑他们。很多地方都失败了,但是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在寺庙外面遇到一个和尚,他的头上生了疮,正挠来挠去,我建议他用梳子刮一刮,效果很好,他高兴的买了一把。第二个人说:我卖了十把!我是个善于发现机会的人,我到了一个寺庙,寺庙在山上,很多香客去烧香,但是山风很大,把香客的头发都吹乱了,我就找到寺庙里的方丈,我对他说:咱们寺庙很高,山风又很大,很多香客烧香时已经衣冠不整,这是对佛祖的不敬,不如寺庙里准备几把梳子,让香客们烧香之前先整理一下仪表,整整洁洁地烧香,不是很好吗?方丈觉得我的建议很中肯,马上买了十把。第三个人说:我卖了一千把。众人都惊讶地争大了眼睛,他不紧不慢的说:我接受这个任务以后没有急于去上门推销,而是对几个寺庙进行了调查,我发现有一个寺庙香火很旺,而且香客大多都是有钱人家,供奉的香火钱也很多。于是我找到住持,我对他说:我们寺庙的兴旺多亏了这些虔诚的香客,每次他们都能奉上不少的钱财,而我们寺庙却没有什么回报这些信徒,如果我们能把我们的梳子当成寺庙圣物赠送给香客,让他们时刻感激寺庙的恩典,每每梳洗时能惦念着佛祖,我们的香火会更兴旺,如果在梳子上能再印上住持您亲笔题词的佛教真言,每个香客都会当成宝物来珍藏,也能让佛光普照大地,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嘛!住持非常高兴,当即定了一千把,并要我们长期供货。听完这个故事,学生门都不说话,陷入沉思。在这个时候,我开始鼓励学生,勤奋固然是好事,但只有勤奋不能成就事业,上高中苦读书固然不错,在学校锻炼全方面素质同样能做出巨大成绩!人的潜力需要发掘,同学们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只要有心,我们不会输给任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