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拨响体验之弦 促进文本感悟——《画风》教学片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3: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师教生学,照本宣读的状态。这种教学,根本没有把活生生的同学当作学习语文的主体,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漠视着人的个体差别,更谈不上文学语言在心灵深处的独特体验。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需要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一代。为此,教学理论和实践正在进行着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转变。
  所谓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同学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发明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防止、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境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同学充沛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幸福的同时,达到促进其主体性充沛、自由地发展的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关注同学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倡议同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 “满足不同同学的学习需要”等要求。《语文课程规范》也指出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同学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资料……”这些基本理念清晰地告诉我们:语文具有很强的“体验性”,语文教学要从同学体验动身。笔者以此理念为指导,进行了《画风》课文的教学。
  《画风》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4组入选的一篇课文,学习本组教材的目的,是培养同学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篇课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想方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课文题目“画风”一开始就引起了同学的考虑,也引起了我们的考虑。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三个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鼓励。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二年级同学还是第一次遇到,同学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笔者认为:让同学在情境中体验,三个小朋友开动脑筋画风的过程和方法。
[片断一]
一、课文导入
课件出示谜语:花儿见它点头,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
师: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风
(师板书“风”字)
师:谁能用古诗吟一吟风?用歌曲来唱一唱风?
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风吹草低现牛羊。
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师:同学,我们能歌唱、吟诵风,能不能画风呢
(板书课题画风)
二、初读课文,教授生字(略)
三、讲读课文
(课件展示主题图)
师:请你默读2-8自然段, 你喜欢谁画的风?
(同学默读2-8自然段)
师:你最喜欢谁画的风?为什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个别汇报)
生:我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画了两种方法。
生: 我也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爱动脑筋。
生:我也喜欢赵小艺,因为她是第一个想出方法画风的。
生:我喜欢陈丹。
师:说说看,为什么最喜欢陈丹呢?
生:他开始不会画,但是,他人画出来后,他也动脑筋想了,也会画了风。
生:我喜欢宋涛,因为他爱提问题,而且他也画出风。
生:不对,宋涛他早就知道怎么画的,他是故意来考考大家的。
师:你喜欢的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
(生自由读课文,边找边画,小组交流)
生:我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
生:我喜欢宋涛,因为斜斜的雨丝,有小风吹来。
……
教师相机板书:
(课件展示,我会说)
师: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生: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生: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
师:不看黑板还能怎么说?
生:风来了,风把头发吹乱了,风藏在头发里。
生:风来了,风把帽子吹跑了,风藏在帽子里。
……
师:课文中的小朋友都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他们的话用横线划出来。
(师课件出示对话)
谁能画风?
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我能!
我也会画风了。
我还能。
师(手指课件):谁能来读?
生:我能!
指名生读
师:说一说读的怎么样?
生:第一句是问句没读出问的口气。
生:我觉得他第二句读的很自信,声音特别洪亮
师:还有谁会读。
生:我也会读。
指名生读
师:读得不错,假如声音再洪亮一点,会更好。你还能来读吗?
生:我还能。
(生声音洪亮的读文)
师: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分角色在下面读一读。
(生分小组练读,小组竞赛)
……
三、课后拓展
师:你们还能想出什么方法来画风?请你们把自身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画笔描绘出来。
(生画风)
[反思]
一、创设情境,诱发体验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的阶段,思维活动主要是运用表象来进行的,以后才逐渐向笼统的逻辑阶段过渡、发展。创设情境,能让同学从感受、体验形象开始,而同学在感受、体验的同时,语言和思维也必定随之发展。新《语文课程规范》指出“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同学的情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容易受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有关的课文情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3:24:00 | 只看该作者

,让同学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入境始与亲”,读书之前,教师就要综合运用语言、挂图、实物、音像等多种手段,创设一个恰当的阅读情境,去吸引小朋友们的目光,去撞击他们的心灵,从而给他们铺垫一个情感基调,让他们由衷地关注、全身心地投入。
1、 激活积累,诱发体验
积累是体验的先决条件。小语课文,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语言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教师可唤起同学回忆,以同学已有过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阅读积累诱发同学真切的体验。笔者开课时,请小朋友们猜一猜风谜语,用古诗吟一吟风,用歌曲来唱一唱风。同学小手直举,发言积极。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同学已有的阅读积累,诱发了他们的原有体验。
2、 激发兴趣,诱发体验
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同学知识经验相异,兴趣喜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在本课中笔者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找到你喜欢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他们说了些什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找出他们的话用横线划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让同学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同学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时间富余,挖掘也就比较深入,再通过小组交流,对文章的理解相应就更到位。
二、进入情境,引导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和同学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和同学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也标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体验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可见,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驱使,他们需要通过对教学情境充沛、自主地体验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由此,通过引入情境强化同学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良性的互动,可引导同学主动、积极的体验。
1、借助问题,引导体验
在同学自由读文后教师创设情境“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给小组的同学说说?”让同学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身的头脑去考虑,感受各种各样的体会,从而使同学走进了文本,逾越了文本,张扬了个性,形成了富有创意的独到的见解。达到了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让小朋友在阅读中自主感悟。我们喜欢宋滔,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身的错误认识,善于向他人学习;我们也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让同学在有阅读中,去体会文中三个小朋友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方法。
2、借助语言,引导体验
语言能创设情境,激起共鸣,使同学入情地参与到体验之中。在分析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对话时,为了有利于同学理解、朗读。在同学读文环节中,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对话,教师借机用“谁能来读?”“还有谁会读?”“你还能来读得更好吗?”让学通过回答,体会文中的“能……也能……还能……”这一递进句式的用法。引导体验,达到“水到渠成”功效。
三、优化情境,丰富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同学全面的智力发展。” 因此,教师要努力优化教学情境,激活同学的生活积累,激起同学的内心感受,努力使同学在文本形象与他们的生活世界中丰富体验。
1、激发想象,丰富体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假如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能抓住儿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支点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激发同学的想象,放飞同学想象的翅膀,定能较好地诱发同学内心体验:让他们在想象中巩固知识,在想象中接受爱憎美丑的教育,在想象中培养思维能力……如教学时,教师理解课文中的小朋友是如何画风后,并适机出示板书。同时设计了说话环节“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先让同学对着板本说一说书上,再让同学结合实际生活,发挥自身的想象来说一说风来了还有什么现象。“风来了,风把头发吹乱了,风藏在头发里。风来了,风把帽子吹跑了,风藏在帽子里。”由此可见教学中不时激活同学丰富的想象,无疑是在想象的情境中为体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 动手操作,丰富体验
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同学好奇、好动的特点,有目的地、适当地布置同学动手操作,有利于为同学的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情境,使同学在动手操作中体验、考虑,从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叙述条理,培养同学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慢慢丰富体验,发展思维能力,真正保证同学的个性发展。在课后,教师安排“你们还能想出什么方法来画风?请你们把自身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画笔描绘出来。”的作业来发展同学的发明性思维,丰富同学的个性化体验。
  总之,没有体验的教学如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同学是品不出味儿来的。我们有义务引导同学入乎其内,“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扬长避短,使同学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笼统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了体验,才有接纳、认可、感悟、共鸣,也才有了生发和拓展。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教育大潮中,拨响体验这根弦,让同学“真情告白”,任同学在文本中自由飞翔,拉近与课文的情感距离,让同学透过语言的外壳寻找到理性的内核,一次次去完成深层次的哲理感悟、人文内涵的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5 10: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