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bsp所&nbsp谓&nbsp校&nbsp本(二)
&nbsp&nbsp&nbsp&nbsp课程改革中的“校本”,首先是学校发展的“校本”。没有学校发展的“校本”理念,就没有对课程改革的“校本”的自觉意识,也就没有“校本”&nbsp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品质。
&nbsp
&nbsp&nbsp&nbsp&nbsp“本”是事物的根本、根源,是主要的、中心的,是自身的方面。“校本”这一术语是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它的英文表述有“school-based”、“school-focused”、“school-centered”等,“based”、“focused”、“centered”的意思也就是“以---为基础、以---为关注的目标、以---为中心”。
&nbsp&nbsp&nbsp&nbsp因此,“校本”最一般的意义,是“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这意味着学校的“校本”,在条件论上要考虑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资源环境和发展需要,在学校实际的教育场所中;在方法论上,要主要立足于学校自身内在的自觉能动的行动过程,发挥主体作用,所谓“自组织”;在目的论上,要指向促进发展,满足学校本体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达成自设的奋斗目标。另外,宏观教育管理中的“校本”概念,主要指以学校为关注的重点来考量相关教育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推行,并冀望以学校为基础来落实相应的意图和要求,通过学校的发展实现教育的发展。
&nbsp&nbsp&nbsp&nbsp学校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全是“校本”的,但不能没有“校本”。
&nbsp&nbsp&nbsp&nbsp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中的“校本”问题,在上述基本意味的基础上,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深入认识的内涵。至为重要的一点,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校本”,首先是学校发展的“校本”,没有学校发展的“校本”理念,就没有对课程改革的“校本”的自觉意识,也就没有课程改革的“校本”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气质。
&nbsp&nbsp&nbsp&nbsp学校本位的自主发展是全球性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包括学校如何自主发展、政府如何促进学校自主发展两个方面。对此国际上通常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应该提倡教育管理权下放,减少学校以外的行政干预,“把学校还给学校”;另一种认为对学校应该强化教育绩效监控,通过学校对行政和大众负责的态度来提高办学效率。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保守教育管理体制的扬弃和对外来先进文化、制度的借鉴,这两种看法所代表的教育管理关系范畴在我国走向融合,政府在合理制定公共政策、配置教育资源、转变职能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赋予了办学实体以自主权,允许和鼓励学校追求自身的发展目标,办出教育特色,从不同角度多元化地提高教育质量。由此,现代教育越来越要求学校走出保守的依靠行政指令办学的任务模式和常规经验主导的惯性运作状态,珍视主体价值,行使主体职权,真正把学校的发展当作自身的事,“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更加积极地对学校发展进行自主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自主展开教育活动,“办自身的学校”,努力使学校在自我实现和外部适应两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动态发展状况。
&nbsp&nbsp&nbsp&nbsp学校发展的“校本”是体现办学主体实质力量的必定要求,是办学主体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教育素质、管理能力对象化的实际途径。发展“校本”的建构,在总体上,要求办学主体确立自身的教育哲学,自觉贯彻教育方针政策,在准确掌握教育发展走向、清醒辨识实际条件和发展潜能的基础上,自主合理地设立既符合总体趋势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目标,认真设计发展规划,科学选择发展战略,构建运作体系和施工方案,强化校本管理机制,以一起的愿景和明确的责任来整合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引领学校的发展。
&nbsp&nbsp&nbsp&nbsp“校本”是学校价值判断和教育运行的一个重要机制。学校是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一切外部的、施加的教育要求,只有和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经过校本化的接纳和处置,变成“在场”、“田野”环境,教育才真实发生,教育要求才干得到落实和体现。可见,面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新内容,学校的使命不只是单纯的趋和、顺应,而必需作主体性的理解、发明性的转化、个性化的生成,依托“校本”,在学校外部和内部、理论和实践、宏观和微观、共性和个性之间架起桥梁。
&nbsp&nbsp&nbsp&nbsp&nbsp目前,教育管理正在把目光投向制度层面的学校发展的“校本”,这就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这种制度旨在明晰地把学校的举办者(即所有者)、管理者、和办学人三者的职、权、利区别开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核心是通过法制保证,确立学校的主体地位,使学校成为真正的法人,促进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在面向社会和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过程中,主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社会成员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校本”,是现代学校制度题中应有之义。
&nbsp&nbsp&nbsp&nbsp在学校发展的“校本”前提下,我们就可能更实质地认识课程改革中的“校本”问题。发展的“校本”诉求,必定要求课程领域的“校本”回应,因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尽管课程的含义是宽泛的,处于不同位置的人对课程有不同的理解。没有课程中的“校本”,就很难有学校教育真正的“校本”。
&nbsp&nbsp&nbsp&nbsp在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题和中心任务的背景下,学校尤其应该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增强主体自觉,探寻课程改革中“校本”的实践领域和具体作用形式。同时课程改革中的“校本”应该充沛反映学校发展的“校本”的精神实质,并与其同构共生。
——————————————————————————————————————————————————————————
注:&nbsp
中国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欢迎广大网友投优秀论文、新闻、课件。优秀论文、新闻、课件投稿都可以点最上面&nbsp“我要投稿”即可,课件也可发邮件yzbbest@163.com。
&nbs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