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在我国中小学推行校本管理的几点战略
&nbsp
&nbsp
&nbsp&nbsp&nbsp&nbsp摘要:在我国中小学校,逐步试验、推广校本管理模式,能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能普遍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本文试从法制、社会、民主三个方面的战略上,谈谈校本管理模式在我国中小学校的推行。&nbsp
&nbsp&nbsp&nbsp&nbsp关键词:校本管理 推行 战略 &nbsp
&nbsp&nbsp&nbsp&nbsp校本管理是一种尽量使用减少外控的方法和手段,使学校尽可能提高自我管理程度和水平的一种系统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走在前列,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教育任务重,特别是基础教育规模很大,实施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必需尊重我国的基本国情,尊重客观实际。同时必需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试验、有推广。作为较有发展前途的校本管理模式也必需这样,在找到了充沛的理论依据、政策背景、法律条件之后,必需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推行战略。本文仅从法制、社会、民主三个方面的战略上作一些简要论述。&nbsp
&nbsp&nbsp&nbsp&nbsp1.法制战略&nbsp
&nbsp&nbsp&nbsp&nbsp我国的教育事业规模庞大,但在庞大的教育事业中的重中之重还是中小学的教育。中小学教育搞得好不好,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历来有志之士,不忘教育救国和教育振兴,特别重视的还是中小学教育。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同学可塑性大、发展潜力大,中小学阶段教育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他们每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对他们一生影响都很大。而中小学教育搞得好不好,达标不达标,我们认为首先要对照法律规范来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许多教育方面的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等,它们已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证。然而,由于保守思想观念的束缚,教育法制的理念未得到充沛的理解和尊重。比方个别地方失学女童的大量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现象的屡禁不止,体罚同学现象的反复等等。特别是中小学校的法人观念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小学校校长的法人代表地位未能得到足够的尊重。由于学校的法人地位和校长的法人代表地位未得到普遍重视,学校的主体性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其自我管理的职能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被取消,学校和校长只能盲目地听从指令、盲目地服从调度。由于学校和校长的法律地位的不明确,导致学校和校长权、责、利关系的紊乱,学校和校长在人事、财务、日常管理、对外交往等方方面面显得异常被动和软弱。此外,由于学校和校长在具体事务上没有决定权,所以,来自上一级的一些行政指令(指一些不符合本校实际的指令)就有可能会得到落实,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校工作出现一些本不该出现的问题,导致学校办事效率不高,重复性工作较多,工作效益差等。因此,作为中小学基础教育,只有认真走法制化道路,将法制落实到位,才干使学校和校长在对待学校内部具体事务上,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校长作为学校行政负责人享有绝对的行政指挥权后,校长就会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充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学校各项工作变得更有生机和活力。&nbsp
&nbsp&nbsp&nbsp&nbsp2.社会战略&nbsp
&nbsp&nbsp&nbsp&nbsp努力提高学校在社会大系统运转过程中的地位是实施校本管理的根本出路。相对于社会大系统来说,教育是个子系统,而中小学教育又是一个更小的子系统。中小学教育这个最小的子系统要想在整个社会大系统内维护和提高自身的地位,就必需努力增进和提高子系统内微循环的能力,也就是要提高自身独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凭着自身的实力参与到社会大循环当中去,发挥中小学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树立中小学校在社会中的形象,从而吸引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和支持中小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要想做到这一点,中小学还必需在如下几个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nbsp
&nbsp&nbsp&nbsp(1)教育质量要过关。一所学校要想在社会上享有知名度,首先一条就是它的教育质量如何。教育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质量就是学校最大的品牌。中小学校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在人才质量问题上狠下功夫。人才质量的规范不只表示在同学考试的分数上,更重要的是表示在其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程度上。虽然素质教育的评价规范到目前还没有真正完全建立起来,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时深入,相信不久将会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素质评价系统出台。&nbsp
&nbsp&nbsp&nbsp(2)大局发展意识。任何性质的学校从来都不能离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参照系。中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教育更不能远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应该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潮流,作出顺应时代的选择和努力。&nbsp
&nbsp&nbsp&nbsp(3)注重特色发展。所谓特色发展,是指依照教育规律,从尊重人的阶段特性角度动身,作出符合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方法。特色发展是校本管理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是因材施教、培养同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此外,特色发展模式还能成为学校形象和声誉的重要载体。中小学校走特色发展的路子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更是同学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客观要求。一所学校要想在社会中找到自身的准确定位,找到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必需考虑自身的特色究竟在哪里,自身的特色如何才干得到更好的发挥,如何才干得到社会的认同,并最终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合拍同步,也只有这样,学校的发展才会有茁壮的生命力。&nbsp
&nbsp&nbsp&nbsp(4)注重社会运作。学校的发展从来不应是孤立无援的,学校教育归根结蒂也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社会同样也会反过来支持和维护学校的发展和生存。首先,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自身要有这种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开放意识。无论是经济上的援助、合作,还是信誉和道义上的支持,都必需敞开大门,以充沛合作的姿态吸收有益于学校的一切外援。此外,学校也应主动从系统内走出来,走向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获取全方位的收益,将学校发展的道路尽量拓宽拓深,最终使学校在社会大系统中掌握相对主动权。&nbsp
&nbsp&nbsp&nbsp&nbsp3.民主战略&nbsp
&nbsp&nbsp&nbsp&nbsp中小学校的管理模式总的来说应该是自助式的,它必需努力抛弃那种繁琐的不必要的系统外控制。主要是由于中小学的基础性教育的性质决定的,基础性教育组织应该有更强的组织科学性与结构逻辑性。组织的科学性是建立在结构的逻辑性基础之上的,而结构的逻辑性架构并不是靠人的主观思维能够实现的,它是来自于事物内部规律的客观要求。中小学校教育管理的内部规律决定了它的管理实践行为,并要求这种管理实践行为肯定是民主的科学的行为,它最终又反映到这种组织的科学性上来,主要表示在如下几个方面:&nbsp
&nbsp&nbsp&nbsp(1)法人代表(校长)的民主选举一所学校离开了校长的管理,学校几乎是不可运转的。而由于有一个不称职的校长在行使学校的管理权,学校就可能会有负运转的倾向和趋势,它比没有校长的学校运转的效果更差,这是因为许多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指令会将学校的发展引向偏斜的道路上去。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态度是:既不能没有校长,更不允许有一个不称职的校长存在,而应该有一个优秀的校长来领导学校。而要想有一位优秀的校长,就必需采取民主选举的方法来进行广泛的选举,选举的对象和被选举的对象都必需落实到一线的教职员工范围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