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1 12:28:00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nbsp“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教育规律决定了校本教研的地位和作用。对校本颇有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博士认为,校本主要落实、体现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其中校本研究,依照他的定义,就是直指学校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大力倡议学校教师参与研究。对四者的关系,他认为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它们中间,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由此可见,基于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即校本教研是开展校本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是整合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的中心和纽带。没有校本教研,就谈不上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
&nbsp&nbsp&nbsp&nbsp&nbsp目前,一些学校正在开展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或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但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和统整性,出现了认识混乱、校本无序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正是针对上述状况提出校本教研的理念并在试点学校开展相关试验活动。试点学校在教研室的积极指导下,端正认识,谋求以校本教研为中心,将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与校本教研进行整合,确立了校本教研在学校校本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nbsp&nbsp&nbsp&nbsp&nbsp2、校本教研,对学校而言,是兴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
&nbsp&nbsp&nbsp&nbsp&nbsp兴办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已成为当代中小学的办学方向与追求。兴办学校特色需要特定的条件,包括校长的风格、同学的需要、教师的特长、科研的支撑、学校的底蕴和社区的环境等。其中,科研的支撑、“科研兴校”已成为学校的共识,而且越来越为广大校长和教师重视。但如何走出一条立足学校、促进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路子是许多学校尚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正是广大学校兴办特色的一条可探索的道路。在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校本教研中,学校可以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校长与专家对话、教师与研究人员交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发明力,促进同学的多元发展,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nbsp&nbsp&nbsp&nbsp&nbsp3、校本教研是区(县)教研室适应新时期学校发展要求的必定选择
&nbsp&nbsp&nbsp&nbsp&nbsp长期以来,承当着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管理等保守职能的教研室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学科组建设、教师培养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深受学校和老师的欢迎和尊敬。但是,在倡议办学个性、主体性的今天,保守的全区性、集中式教研或面上教研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了。必需反思的是,保守的教研室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基本上是室本位或学科本位,而不是学校本位;忙忙碌碌恰似蜻蜓点水的下校听课调研更多地是为了采集学科的“花蜜”而后加以酿造或传达,而不是更多地考虑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是主角,而老师则充任教研员的“配角”,配合参与一些教改活动。在学校发展初期,这种用力均衡、以学科为本位的教研模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随着学校的不时发展和对办学个性追求的日益强烈,它已经显现出弊端:一是以教研室为主体,学校被动配合;二是走马观花,不能为学校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教研布局单一,缺少点面结合,不能对学校的教学和发展发生耐久的拉力,也不能在学校间形成一种构架合理的张力,也即不能持续有效地开展。到了要对这种教研理念、教研模式进行改革的时候了。首先必需要确立学校在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而承当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质量管理职能的教研室必需积极主动走向校本教研、研究校本教研、宣传校本教研,同时要在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nbsp&nbsp&nbsp&nbsp&nbsp教研室积极开展和参与校本教研,将有利于教研室在新时期实现以下三大转变:
&nbsp&nbsp&nbsp&nbsp&nbsp1、教研员将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从经验型教研员变为科研型教研员。保守的教研模式缺乏科研含量,往往只停留在教学指导这种经验的层面上,或者是某种既成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推广,没有创新可言。校本教研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其理论和实践都是一片处女地,特别有待学校一线教师和广大教研员去开拓,在这种开拓的过程中,教师会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教研员也需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因为在其中现成的经验、保守的做法必需要进行彻底的革新,要探索新的理论,构建新的模式。
&nbsp&nbsp&nbsp&nbsp&nbsp2、微观的课堂教学研究转向中观的学科课程研究和宏观的学校办学特色研究。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成为核心问题与关键环节,也成为教研部门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充沛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一起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要求区(县)教研室不只要研究教材教法,而且要关注和参与地方或学校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建设,以和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教研员的视野与思维也要从微观的教学细节与问题的分析转向中观的学科课程、教材的建构与开发,具体包括指导学校实施新课程计划、培训教师、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课程管理等,并且将进一步拓展到对学校宏观办学特色的构思与经营。而开展以校本课程、校本培训为核心内容的校本教研,将有助于增强教研室的服务意识,拓展教研室的服务空间,积极主动介入上述中观和宏观的问题研究,与校长和老师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一起对学校现状进行分析诊断,一起制订立足学校实际、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富有校本特色的中长期教科研计划,从而实现从微观课堂教学问题研究到中观学科课程研究和学校宏观办学特色研究的转变。
&nbsp&nbsp&nbsp&nbsp&nbsp3、从单一大集中教研转向校本教研与集中教研相结合的教研模式。开展校本教研并不否定保守的集中教研,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集中教研对象是全区的学校和教师,解决的是一些面上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它在新教师培训、教学常规指导、示范观摩和经验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校本教研则立足每一间学校实际,解决的是某一学校比较具有个性或特殊性的问题,它在开发校本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和办学校特色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作为区(县)教研室,通过开展校本教研,将完善和补充保守教研模式,构建校本教研与集中教研相结合的教研模式。
&nbsp&nbsp&nbsp&nbsp&nbsp四、校本教研的方法和模式
&nbsp&nbsp&nbsp&nbsp&nbsp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nbsp&nbsp&nbsp&nbsp&nbsp所谓行动研究法,开创人勒温1944年的定义是:“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一起参与完成,研究效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行动研究的主要特性是:研究课题来源于实际工作者主动革新的需要;研究目的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改善实际;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的主体是教育实践者,以研究人员、教师、行政领导乃至同学家长间相互合作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的动态性、发展性和螺旋式上升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