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童志斌副校长所作的《课改、考改形势下的学校作为》专题报告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课程部钱万军主任所作的《浙江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理念与创新实践》报告中,都提及浙江的高考采用“3+3”高考,即语文、数学和外语3门必考科目,从政治、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化学和技术选择3门进行考试。这样的高考方案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为中国教育,我们的学校是千校一面:都有一张课表:课程、内容相近,都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进度、水平一致,都是一种评价:考试、分数算数。作为中国,“学校就像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作为教育,我们必须改革,回到根本,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人”。
在浙江的高考方案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为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空间,在学生选择课程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作为学校,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呢?我想更多的应该围绕学科核心素养,重构学科课程体系,培育特色课程群,推进课程分层,选课走班。同时,作为学校,我们不要唯分数至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横向拓展与纵深发掘,开发开设选修课程与特色课程群,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成长。
好的教育,必然在学校、学生不断相互选择中实现的。作为教师,我们在课程具有可选择性的同时,从原来“齐步走”转向“个性发展”,从原来把一个班当做一个人教,转变为把一个人当一个班教。正是这样的转变,促进我们深入思考,提升我们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