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6年全市历史高考评价会讲话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5:5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年全市历史高考评价会讲话稿

今天,顾老师要我从“教考一致”的角度谈谈高三教学的心得体会。所以,我的发言,标题就叫“把握历史学科能力导向  争取教与考的契合”。下面,我讲几点我本人的经验与教训,其中既有实践的做法,也有反思的看法。
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基础类型,根据具体的学情状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对症下药。总体上看,可以将加试历史的学生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对历史学科颇有兴趣,但是认知结构往往与考试要求并不吻合。有的喜欢剑走偏门钻“牛角尖”,有的习惯于滔滔不绝的“天马行空”。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学科热情,鼓励和指导他们开展研究性、拓展性的自主学习活动。同时,也需要老师予以必要的点拨,把他们的能力方向引导到考试的得分点上去,令他们的考试成绩能尽量体现出他们实际所具有的学科素质。
第二种类型: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但是认知能力有所欠缺。这类学生占多数,由于缺乏“慧性”,难以做到“举一反三”,所以学力提升空间有限、挖掘潜力不足。这类学生就是这种“料”,不能指望他们身上获得“额外的惊喜”。他们所需要的是知识体系的完备,做到“不该失分的不轻易失分”;同时,可通过适量的习题训练,在“见多识广”、“熟能生巧”中提高其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解题能力。
第三种类型:学习主动性差,基础知识薄弱。这类学生,固然鉴于基本功太“烂”,反而分数提升空间更大,但是老师得像“老牛拉破车”那样,在严加看管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一旦这个“短板”难以克服,就会陷入“越陷越深越无聊”的泥潭。
顺便说句题外话。在新高考改革方案“3+3”模式中,对于任课老师而言,带教的学生人数更多了,对他们的学情状况难以进行细致分析。尤其是第三类学生将显著增加,一方面单科分值下降,另一方面他们又增加了两门学科的学业负担,“盯、关、跟”的教学效益势必大打折扣。所以,希望明年等级考的试题难度能有适度的降低。
其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重中之重是在教材处理和教学内容上要与高考考查目标导向接轨。在这方面,可以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面向基础知识,突出时空感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历史思维的基本方式就是将“史实”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予以解读,因此将“知识点”进行清晰准确的“时空定位”是展开历史思维的前提条件。在基础知识的层面上,许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都有“挖空”默写的资料,就我所看到的而言,大多数都“挖”得太多、太细、太死,不是抓住“关键词”,这样容易导致学生记忆负担过重。事实上,“碎片化”的“死记硬背”,对于历史思维能力的激发充其量是事倍功半的。
应该有意识地强化“知识导图”的构建,“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宏观上知识框架的体系化,是将微观细节的知识储备进行学理化的统摄;而微观上知识细节的识记,借助于历史线索的梳理与时代脉动的确认而得以强化。根本上说,历史思维的认知方式是具有宏观性、战略性、辩证性的基本特点,因此相应地,在史实充实的意义上将教材读“厚”的同时,也要擅于在“史识”层面上将教材读“薄”,应该是历史教学的一种基本方式。
我认为,尤其是在高考“3+3”模式的背景下,凸显知识体系建构的骨干知识的理解性识记,更是一种可选择的“事半功倍”的教学策略。
第二:就教材的功用而言,它既是历史知识的呈现,同时也具有历史思维方式培养的成分。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进行历史分析的材料、思路和视野要受其论断的束缚。在这个意义上,教材也是我们解读的文本。尤其是从“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研究方法论角度看,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有话就可以大胆说出来。这也是高考材料解析题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避免那种“死读书”、“读死书”导致“读书死”的教学倾向。
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工业革命中工人境遇那题开始,到“苏格拉底之死”,到“梭伦的大盾”,我们的许多学生却养成了一门心思“硬吃”教材的认知惰性,罔顾材料信息及其视角呈现,进行着毫无逻辑关联性的“照抄照搬”之举。如此等等,反映的问题是“以教材为本”,而不是“以培养史学思想方法为本”。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你宣称那本教辅在手就足以高枕无忧,这种说辞是有失轻率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以“养成历史思维方式、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为宗旨,打开历史视野,激发学生的心智活性。
第三:教辅资料的应用问题。资料多而良莠不齐,应精选以达成训练目标的落实。
1、不迷信。要对照高考题型能力测试目标导向,分得清好题、庸题、坏题。将“好题”中的能力测试目标要素解析清楚,挖掘其内在的教学效用;尤其是那种“好题”中“坏”的参考答案,要予以“拨乱反正”,如此避免误导学生。
2、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好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精心磨练,让学生在反复“纠偏”中积累经验,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的可看,有的可做,有的可想。如叙述题,不妨多看看,这既有助于知识体系的梳理,也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
总之,面向“3+3”新高考改革方案,加3学科考题类型与难度都会相应的调整。但是,作为历史学科的考题,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史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历史思维方式的养成和历史思维品质的提升,这个导向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这也正是我今天的题目“把握历史学科能力导向  争取教与考的契合”所要说明的意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23: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