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让“读”成为语文课堂传承“传统文化”的桥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13:2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让“读”成为语文课堂传承“传统文化”的桥梁
                   海口市遵谭中学   张文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习不是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生长自己的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大多数是通过“读”来实现,而新课标在语言教学方面,强调将学习、生活与现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及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强调让学生身心受益。另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要求,学生要“现代文阅读中每分钟要有500字的数量,要求古诗词要读熟、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可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不仅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提高学生自已的欣赏品位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的口语等其他方面得到提高。尤其是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读”不只是语文课堂的行为,而是日常生活中长时期阅读书籍的的好习惯。
语文之所以要“读”,是有其本身的原因的。汉语是一种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世界最美丽的语言之一,而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之中,才能实现识字及理解语义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领悟词义的褒贬、文章的抑扬、语言的顿挫、句式的优美及作者笔尖流淌的涓涓真情,从而达到增知识,受教育的目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只一味地要学知识,学语言基础知识,学写作方法,那么就忽略了语言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即说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及读者头脑中再创造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再者,从阅读的本质来讲,阅读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重要在于学生心智的开掘,人格的完善。因此,阅读活动就不仅仅是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还是学生创造自己生命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更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那么,面对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的“懒”读的种种的表现,如何才能抓好“读”这一重要环节呢?首先,要从思想上树立起以“读“为本的理念。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今天大喊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众多第一线教师感到困惑的时期,作为一位初中的语文教师,面对一大帮连汉语拼音都读不好的群体,我们怎么办?大家知道,一个人连母语都学不好,还谈的上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吗?我敢言我们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真的会断送在他们手里。“读书识礼”“立人以读书为本”等等的古训从何谈起。有语文课堂“读”更显出它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文本中,不管篇幅长短的文章,诗词,都是经过精筛细选的,都是针对青少年的成长有教育意义的。综观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种中现象,片面的强调分析、理解、归纳等。甚至许多语文教师把课堂当成自己口若悬河的天地,将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将语言的学法与数理化的学习方法归为一类,除了让学生课堂上听以外就是在课堂上苦思冥想地做习题。各种教辅书、练习册堆积成山,题海战术打得热火朝天。问及原因,有的认为:“中考又不考朗读,读得再好,有什么用?再者,读太浪费时间。”就这样,一些千挑万选才进入教材的优秀篇目,如《背影》、《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被试题肢解得七零八落,一些题目偏、难、怪,让学生无法做答,题型的翻新更是让人目不假接,学生不能自主地学习,对语言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何谈兴趣?所以,近年来的语文教学中丢弃了诵读的优势,进入更严重了应试教育的误区。
“读”在我们的课堂中不仅体现学生的直接参与,更是激活课堂的学习热情,在我们的回忆中,为什么我们在小学一二年级读过的文章时隔几十年我们还记忆犹新,回想就是当时的“读”出来的。在课堂的“读”中,不管是小学阶段,还是初中阶段,其变化在于内容、篇幅的长短,读的方式等等。初中不是过分的强调生字,但也不能突略这一点,不仅要读准而读出其内容,用法等。一篇文章、一首诗词都是表现一个历史时期的人文文化,要让学生理解,从认识规律来看,先是感性后是理性,那么感性就是“读”,让学生直接的与作者作品接触,假如每位学生都喜欢读,兴趣读该作品,那么,老师只须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学生对作品的理性的认识就回迎刃而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通过作品的思想,人物形象,以至民族精神等使学生理性上得到升华,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赔偿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学生读,我们教师也要读,必也就是给学生范读。大家知道,好的范读,可以提高学生读的水平,胜过多遍的讲解,又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专心读,用心读,读中有思,思中有读,读思结合,不要“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对学生的读也要提高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表情达意。在读的教学训练中也要训练有层次,充分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培养语感,熏陶美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在阅读中即使学生积累了语言,又提高了人文素养,终生受益。
我国古典诗文源选流长,浩如烟海,其中有大量的精金粹玉。大量诵读这些经典名文,对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陶冶情操,丰富语汇,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象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时代学习的主要是文言文,这不但没有影响他们成为现代文学大师,反而为他们深厚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读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它除了知识积累的作用外,更重要的也是文化的积累和修养,是人文思想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叶嘉莹教授说到古诗词对自己人生巨大影响时说:“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这足见积累的重要性。除了古典作品的背诵外,现代文学的佳作、佳句也有背诵的必要,它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思想、积累词汇、拓宽见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在语文课堂中,你读,我读,大家读,让我们的校园里响起琅琅的读书声来,让“读”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桥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4 03: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