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08:4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不仅仅具有工具性,同时还具有人文性。而上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在人文性方面我认为有所偏失。

一、注重全面解读。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对教材解读到何种程度决定着课堂的走向。课堂上洋溢美感,是因为教者首先感受到了美;课堂上充满睿智,是因为教者挖掘到了深层内涵;课堂上体现创新,是因为教者做到了别具一格。作为一名教师,应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文章介绍的是司马迁的事迹,司马迁是伟大的,这一点学生已经体会到。可学生能体会到何种程度呢?有一位高中生的话最具有代表性“我以为你会玉与石俱焚,血与火共熔;我以为你最后留下的文字会是名与节同在,士可杀不可辱。”在世人看来,遭受如此大的侮辱,愤恨是必然的。的确,司马迁曾经愤恨,但那只是曾经。司马迁的伟大超越了学生的理解,他的伟大“已经超越了世间的荣与辱,情与志,义与愤,生与死。”他在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是坦荡的,他在写《史记》时内心是平静的,只有做到这一点,《史记》才能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进行有效拓展。课本只是一个载体,作为教师应围绕这个载体进行资源开发,使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课中教师已注意依托文本进行有效拓展。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一次写话练习,这便是在语文工具性方面的一个资源开发,这能使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但不能忽视的是,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还承担传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的作用。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情感态度、气质性格、思想修养、心理品质在熏陶渐染中得到潜移默化的过程。关于司马迁伟大的认识正是在语文人文性方面的资源开发。不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司马迁的伟大,那他们的情感态度还是停留在课前水平,他们可能超越不了“玉石俱焚”、“士可杀不可辱”的意气用事,而不会认识到世间的另一种伟大:坦然地面对个人的荣与辱;为了毕生的追求,甚至能可观的评定仇人的功过,不引导学生认识司马迁的伟大,他们失去了一次使心灵受到震撼的机会。

三、实现同生共构。注重语文工具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注重人文性,则能使学生人格趋向完美。因此,作为教师应追求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生共构。在本课中,如何实现两者的同生共构呢?在学生将自己对司马迁的认识融入小练笔之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比较“怀着激与愤,含着血与泪写《史记》”与“坦荡,平静地写《史记》”有什么不同。相信这种比较不仅能使学生对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及其作者有更深的认识。内心深处更会生成一种近乎激动的崇敬来……

总而言之,要落实语文课的人文性,便要注意文本的解读、拓展、整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8 11: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