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01:2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习《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座谈会上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意见》中提出的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让人各尽其能。
《意见》的颁布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意见》突出了党管人才。首先要求用人单位要提高对人才资源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人才发展战略。要切实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发挥基层党建工作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建立由主要领导主抓人才的工作机制。要更加注重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用人单位是人才作用发挥和价值实现的平台和载体。目前,许多单位用人积极性不高,不愿用、不会用、不能用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人才作用的发挥。改革事业单位行政化的人才管理方式,减少人才聘用、选拔、评价、激励等过程中的繁复环节,充分调动用人单位积极性。
二、《意见》突出了给人才松绑。意见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信息,全面掌握本地区人才队伍的年龄、专业和分布状况;随时掌握人才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状况;认真了解人才流动及需求情况,并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这些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分析预测,研究制定短期和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为决策提供可行性方案。在人才晋升中,对职称的过度强调让其他业务精湛者很无奈;例如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对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让致力于教学的教师很尴尬,对校外讲座的硬性要求,也让致力于在学校内部专心教育教学的老师颇感为难。这些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形成“竞进提质”的比拼氛围。但是,新的职称制度的改革,更加贴近教师职称评定,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提高了优秀教师的积极性。看来,解开“三唯”枷锁,让教师在技能上争高下、在业绩上比高低、在创新上辩优劣,才能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意见》突出了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吸收优秀人才加入党员干部队伍,发挥党员人才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求注重加强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充分发挥党员人才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和影响全社会人才为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努力工作。“两学一做”专项教育,提出要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充分说明了党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对于党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的重视。
四、《意见》突出了服务型政党的建设,变重管理为重服务。要求加强服务型政党建设,推进人才管理理念转变。改变过去重“管”的态度,把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当今人才管理的主要内容,给人才以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关怀,在政策上为人才提供继续成长、解决后顾之忧等方面的保障,创造愿进来、能留住、有作为的人才成长软环境,人才因此迎来的“春天”。
五、《意见》突出了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作用。人才拥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应当为他们提供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积极引导和扶持,使蕴藏的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力量。大力宣传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加强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宣传知识、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宣传人才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和人才中的先进典型,让社会更全面地了解人才、理解人才,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要注重加强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充分发挥党员人才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和影响全社会人才为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努力工作。
作为党的基层组织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真正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的各项要求,统一思想、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为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良好氛围做出应有的贡献,真正践行“两学一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2: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