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2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08:0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看完了余秋雨的《借我一生》,不能不说感触真的很大,也很久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了。以前高中三年静不下心安安静静的去读完一本书,大一是因为太浮躁吧,总之就很久没有阅读了。所以现在再重新去完整认真读完一本书我还是有感到吃力的,所以也看得断断续续的,不过,这本书还是对我影响很大,感动感触很多。起码让我能重新静下心来去体会一本书。但我知道,我现在对这本书得认识还很表面,有很多深层东西我还不能体味到,现在的我阅历还是太少,也许以后再看这本书时还会有更多收获,品味学习到更多。

  大二了还带有很多小孩子习性懵懂无知又不懂独立的我,这本书真的告诉了我很多,也让我反省自己很多。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很幸福,我们生活在这个自由和平的年代,个性张扬,幸福的享受着父母为我们准备的各种物质享受,不知吃苦受难为何物,被层层好好的保护着。但这也同时让我们染上了很多时代病,让我们过于的依赖,让我们不懂长大。让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会生活去成长,这也是所谓的有得必有失吧。面对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真的要学会感恩。

  当我读到文革时期作者的各种遭遇,我感觉真的真的很揪心,一直知道文革时期是一段很黑暗的历史,但不敢想象人性却真的可以变得如此恐怖如此自私,人权可以被如此轻贱,面对迫害会如此无力。由父亲被身边亲友因一句闲聊时的话而导致蒙冤受害十年之久,到我一直感觉很亲切很有爱的叔叔被污蔑迫害无法作任何申诉辩驳而最后致使一个如此刚烈坚强的人自杀,当时真的感觉很悲苦很心酸。还有为爱人而自杀的益胜表哥,典型上海小女人的姨妈,很有风韵很有味道的妈妈,还有太多太多,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吸引我感动我的地方。其中,我最爱的还是祖母,多么可爱多么坚强多么干练自强的一个人啊,对她有太多的爱有太多的崇拜。总之,看完本书之后的感受很多很多,有很多是我所不能用语言表达出借我一生读后感来的,但它确实已成为我记忆中的一部分,并一直影响着我。

  认真读完一本书的感觉真的不错,大二这段空闲的时间我大概都会用来看更多更多感动我触动我的书吧。每看完一本书,我觉得都是一种成长,真的应该让阅读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08:02:32 | 只看该作者
借我一生读后感

  前几天读了余秋雨教授的封笔之作《借我一生》这本书。其实一直都很喜欢他的书,从最早轰动文坛的《文化苦旅》,里面有中学学过的《老屋窗口》,以及后来的《霜冷长河》里面的文章我都仔细看过,感觉不错,但是给我震撼最大还是《借我一生》这本,里面写的是他自己的家庭以及长辈和文革时期的一些事情。也从他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流露中真正了解了他的家庭,他的父辈以及那个悲苦时代发生的一切悲苦事情。

  最尊敬的是他的祖母,那个不知道真实姓名的毛姓妇女。呵呵……这个老太太真不知用什么字眼才能形容的更透彻。她的倔强,好强,骄傲,她……她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余家的重担,她独自抚养十个孩子的压力,她看着狠命想攥在手心中的十个孩子一个个先她故去的时候,她所承受的那种悲恸。这些,只让我想到一句话:“女人!你的名字不只是弱者!”她,这个半大脚的,无名字的旧式女人,无疑是伟大的,她是真正的强者。最佩服的是他的妈妈,那个从上海大城市下嫁到农村的穿旗袍的有点腼腆的大家小姐。她在小村庄的所做所为;她独自一人在荒野的树林里描绘余家墓碑的孝心;她对余家上下老小的忠心;在那个丈夫长时间关押,没有经济来源独自撑家的境况下、,瘦弱女人身上的压力,分量,不得不让人佩服!最羡慕的是他的童年,那样的有趣,闯坟场,走山林,玩火灯…… 最喜欢的是他出生的那个余姚村的叫高地地的小村庄,那个有着大山岭,里面充满神奇故事,有着古老历史的地方。最敬佩的人是他的小叔叔,那个做了荒谬文化大革命牺牲品的倔强的,刚烈的年轻人。里面很多都很有印象……

  其实读到他的童年,因为他的祖母没有真实名字,他和他的小弟弟给他祖母捶背猜名字的那段时,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多么调皮的举动。嘿嘿……我于是也突然想起我在小时候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不过,他和小弟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猜了无数次也没猜着,后来给她戴了个半俗半雅的“素娥”了事。呵呵……好玩。可我就不一样了哦。因为那时候调皮心起,家里大人小孩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我都知道他们叫什么,连爷爷的名字我也在别人叫的时候偷听来记住了。奇怪的是奶奶的名字好像从来没人提起,问身边的人,居然没人知道。后来我干脆自己问她,她在纺线只是笑怎么都不说,只说姓徐。自那以后我每天没事就去缠她,她也总是笑不说,于是没办法我也就学起了余秋雨先生小时候的那套,一个字一个字的猜,看她有何反应,只记得真的是猜了老长时间,嘿嘿……后来居然猜中了,奶奶敲着我的头笑骂我“人小鬼大”。那件事可是我小时候一直引以为豪的事,家里所有人都奇怪我怎么会知道奶奶的名字。嘿嘿……这也难怪嘛!他们都还不知道呢。想想那时还真是顽皮。

  这本书真的不错,我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08:02:38 | 只看该作者
借我一生读后感

  说到余秋雨先生,是在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上”看到的,作为综合素质的评委,需要多么渊博的知识和阅历啊,听他对选手的点评真是一种享受,更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寒假,儿子拿回来一本余先生的《借我一生》,无意中的拿起却再也无法放下。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观其一书,洋洋洒洒数万字,竟然完全出自余先生大半生的经历!如果说许多文学作品的成功,在于文章结构安排的巧妙,在于文辞的优美,那么我看《借我一生》中最为成功的就是:用平实理性的语言讲述着真实的人生、诚挚的感受!余秋雨先生在写这本书时候这样感受着:“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说起来,他笔下描写那段中国大地的敏感岁月——十年文革,我也算亲身经历过,在阅读中,我的脑海中又真实的再现了那样的历史时光,而且在余先生平实的笔触中显现得越来越清晰!其中最大的因素也许就在于他用诚恳的态度将文章写得如此真、如此妙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个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独特的一生呢?我想这些文字给予人的震撼,在于他真诚的写作态度,也在于他渊博的学识!一个从小酷爱读书的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做得最多的事情,恐怕就是阅读了!姑且不说他那满满一百二十箱的个人藏书,就单看在十年浩劫中的他因为疾病“失踪”在逢化大桥镇的半山老楼,在那样的艰难岁月中,贫病交迫的他却感觉到一种难得的兴奋,因为他拥有了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旧式图书馆,并且在里面得到了阅读的快乐,从而感受没有任何苦楚!学识再高的人,如果满足于自己的知识范围,不图进取,终会遭至淘汰!余先生用他精彩的文字和他无止境的学习告诉着每一个读书人:在广泛的阅读中获得快乐和进步!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很多人都知道,余秋雨先生是个名人,他的许多作品可以说都是在四面八方的炮轰声中问世的,《借我一生》也不例外。在网上打开相关网页,可以看见许多对他的骂名。我不赞成这样的攻击,更不愿意随意地标榜人!但是我觉得评论,都应该以事实作为依据,任何脱离事实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他的《文化苦旅》在中国大地掀起的阅读热潮无人可比,他沉静而具有文化底蕴的学者散文我更是欣赏。他的沉稳和宽容不仅体现在文字上,从他在现实中与反对者余杰的面谈那“未成干戈已化玉帛”的感人一幕更可以让人感受他的谦虚和宽让!一个人一生中的种种磨难能够坦然面对,可是要忍让这样的诬陷和攻击需要的是何等开阔的胸襟啊?我欣赏这样的人格,佩服这样的骨气!

  妙文不嫌长!读完《借我一生》,我既佩服余先生精彩的文笔,更敬服余先生在真诚文字中蕴藏的涵养!接下来,我该去好好看看《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笛声何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08:02:42 | 只看该作者
借我一生读后感

  经过一位同事的推介,我在工作之余,认真拜读了余秋雨的自传体散文《借我一生》,深感震撼、深受启迪。这是全家最高精神主宰的真正老家长的一生;是深受迫害却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中国男人的一生;是倍受争议却坚守自己的信念并不断追求进步的当代文人的一生。

  祖母无名,只知道她姓毛,余家艰难的传代事业,竟然是这位谁也不知其名的老太太完成的。她是全家真正的家长,一个截取她任何一小段历史都能充分诠释英雄主义的女人。她三十几岁就死了男人,独自抚养自己的十个子女,然而这没有把她压垮;因为疾病,因为革命,因为自杀,老人陆陆续续地失去了九个孩子,她伤心至极,但是活着的人总要承担一切,她深知她不能垮,这个大家庭还需要她来支撑,是信念,是骨子里的一种硬气,她没有垮掉;唯一的儿子不停地遭受迫害,全家的生计都要靠两个女人来维持,而一个就是七十六岁高龄的祖母,她依然没有向困难低头。她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独自一个人回到乡下。祖母休整好房子,让它可以容得下一个大家庭居住,她相信,只需经几年努力,每个孩子都有可能七拐八弯地调回老家,重组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家庭。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雄才大略,祖母要在半个多世纪前自己初嫁余家的房舍里,调动起她最后一点影响力,为余家寻找一条退路、筑造一个归巢。

  父亲余学文,是余家唯一的继承人,在身心极端受到迫害的时候,他几次打消自杀的念头,原因是不能让妈妈失去最后一个孩子,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父亲在文化大革命时得了糖尿病,后来又突然并发急性肝炎。医生说,这两种病正好矛盾,无法治疗。医院下了好几张病危通知,父亲也被移到了太平间隔壁的一间房子里,那里没有医疗设备。后来,父亲奇迹般活过来了,除了一个姓姚的中医的边缘性实验,还有意志的力量,父亲的求生意志主要是放不下家人。

  余秋雨,一个颇受争议的学者,一个渴求找到全社会文化精神层面上的真正的“公堂”的作家,一个为了研究中华文化而乐于献身的文人。他的经历坎坷,阅历丰富,读书万卷。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的一切重大话题,都与世界文化有关,而余秋雨对世界文化知之甚少,主要来自书面。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国文化,他决定进行一次长途旅行,此时,他已实足五十四岁。

  每天面临未知的艰辛,仅仅走了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就历经了沙漠风暴、恐怖主义的极端分子等情况,可以说处处危机四伏。余秋雨每天都要在刚刚能喘一口气的时候就见缝插针,既主持电视节目(香港凤凰卫视),又写“秋雨录”,还要写一篇长长的日记发给世界各地的华文报纸,几乎很少有睡眠的时间。写完的东西完全没有时间看第二遍,更不可能锻字炼句。这是由悬崖边上的文化考察带出来的悬崖边上的写作状态。使命、知识、学问,连同文笔、修辞、节奏,全都逼迫成一种即时迸发。

  就这样,余秋雨在万里历险间获得了有关中华文明的一系列感受。中华文明具有其他古老文明所不具备的一些综合性生命力,主要表现为——在传导技术上建立了一个既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在传导状态上建立了一个对社会、对历史的开放式对话系统;在生息空间上没有失去过一个辽阔而稳固的承载地域;在精神空间上以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的严重灼伤;在外部关系上因农耕生态而没有过度热衷于军事远征;在内部关系上没有让社会长期陷于整体性无序状态;在固守精神主轴方面借助于科举制度使儒家文化成了一种广泛的生命化遗传;在汲取外部资源方面采取了一种粗糙而又松软的弹性态势使各种文明成分大致相安无事。

  后来,余秋雨又进行了一次深入考察,此次考察的欧洲城市共有九十六座,路过的不计在内。走得那么全,在欧洲旅行家中也寥寥无几。

  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很深,影响深远,我觉得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念,并继续走下去,信步天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08:02:47 | 只看该作者
借我一生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了余秋雨的《借我一生》,拿起之后就舍不得放下了,真恨不得一口气把它看完。厚厚的一本,拿在手中掂一掂,分量不少,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厚页书,看似很厚,其实内容很少,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也没有语法严格的种种修辞,可读来却有让人无法形容的悠悠厚味。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最为曲折的道路,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对这段历史做了最好的回答,这个革命催残的不仅仅是人的肉体,还扼杀着人的灵魂。余秋雨的叔叔,因一本《红楼梦》而死,余秋雨的父亲,因开会时说的一句连自己都忘了,无关紧要的话而被关押多年,像这样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无辜刀下魂的何止这些。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让人流涕,知青下乡,父亲被隔离,非人的生活,雨水和泪水交织,我无法想象生活在那样的岁月里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坚强的走出来。

  再想想 80 后的我们,遇到小小挫折就首先想到逃避,整天的哀怨和叹息,感叹上天的不公,受点委屈,我们就哀叹人事的多变。小小的挫折就可以把我们打败得体无完肤。可事实上,那些让人恐惧的挫折其实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感到惭愧,即便我们也不算娇生惯养,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在命运面前不低头,敢于挑战,能做到无论多少的不幸和悲伤,都不选择逃避。

  岁月有多少无奈和等待,风的吹过,携走了时间,慢慢的大家都会哀老,年轻的岁月里,请不要停下脚步。《借我一生》——今天,借伟人曲折的一生,来找准自己的航标,在命运的长河里,坚定的往前,勇敢地挥着翅膀,为自己的生命喝彩。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为了离开那个喧闹的世界,余秋雨在他的老师盛钟健先生的介绍下,来到了奉化县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建在半山上,地方又偏僻,很是不便。首先,没地方吃饭,山下有一个很简陋的食堂,可是一下一上要走很长时间,所以余秋雨只能几顿合成一顿,基本处于饥饿状态。其次,找厕所也不容易,每天要在山间走不少路,正是那些密密层层的古籍,使得老楼离外面的世界更遥远了,余秋雨说“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纯净,开始我认为这种纯净来自环境,一个月后觉得这种纯净来自文化,再过一个月又觉得这种纯净来自自己的生命了”。确实,书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当图书管理员老大爷多次问他“这么枯燥的书籍,你年纪轻轻怎么钻的进去”时,他说“只要钻进去,里面就不枯燥了”。多么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话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到呢?就像这个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漏网之鱼的以蒋介石的名字命名的图书馆一样,漏在了锈迹斑斑的封闭中,漏在了树遮草埋的半山里,试问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静得下心来研究书籍呢?正如他说的”中国古籍浩如烟海,但只要入得期内,便能发现诸多门径“。这些老一辈们对书籍的热爱,不得不让人敬佩,”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人人皆知,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富有诗书呢?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我的学生们多看看课外书,可自己呢,又看了几本,余老先生对书的热爱,对学问的追求将时时鞭策我前行,希望我也能体会出像余老那样用学问来把心灵扩大、夯平、清扫的心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08:02:52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是由选择组成的

  余秋雨在三次民主推荐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在实在不能推脱的情况下,他担起了学院院长的大梁,并在短短几年内,使学院的各项工作都有了较大的起色,率先带领学院改革,并取得成功,在仕途一片看好的情况下,他却毅然放弃了权力和地位,摆脱了虚假,选择了真正的文化。他说”人生是由许多小选择组成的,但也会遇到大选择“,小选择和大选择的区别,并不完全在于事情的体量和影响,真正的人生大选择,是一种缺少参考坐标的自我挑战。其实想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也是由许多选择组成的吗?除了你的出身和家庭你别无选择之外,大部分都是选择组成了我们的生活。当今社会,追求的东西太多了,金钱、地位、爱情 —— 有时我们什么都想要,可往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必须放弃一些东西,这时你不得不做出一些选择。有些人为自己而做选择,我敬佩他;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违心地选择了其他一条路,我想说那是一种无奈。有人说”只要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这一生就够了“,可又谈何容易,在大千世界中,我们很难懂得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糊里糊涂地度过了这一生,而人生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在这短暂的岁月里,如何选择自己的一生呢 ? 我真希望能像余老一样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以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这一生 ——

  ”泉眼既已堵塞,那就不再是我的山寨“

  因为失去一个朋友而离开一个地方,这有可能吗?有。因为失去一个朋友而改变一个行业,这有可能吗?也有。余秋雨就是其中一个,著名导演胡伟民的去世无疑对余秋雨的影响很大,余秋雨觉得惟有胡伟民的评论能看透他所有学术著作背后的灵魂,所以在胡伟民去世的这十年,余秋雨拒接了与上海和外地戏剧界的来往,他说”泉眼既已堵塞,那就不再是我的山寨“。

  人这一生,陪在一起走路的人很多,但有的路程,只须短短一截,便终生铭记,余秋雨和胡伟民的友情便是。

  人的一生,就像一辆列车,不同的站点,都有不同的人上车下车,你不知道车上的人什么时候下车,也不知道下一个车站谁又会上车。相识是一种缘分,相知是一种福分,请珍惜身边每一个人,对身边的人好一点,因为一辈子不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3: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