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2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渡北归》读后感想读书体会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12 08:3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渡北归》读后感想读书体会笔记
    应仲放

  2015年暑假看了南岳老师写的《南渡北归》三部曲,感慨颇多,非常欣赏南岳老师为写成这一巨著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这三本书中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受传统历史书影响,认为民国教育非常落后,其实民国教育有许多可贵的地方,尤其是那一时代从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许多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国外取得学位后,大多选择回国,即使当时的中国非常落后,生活条件比现在差很多,但这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为国家服务,他们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从民国知识分子那一代身上我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这正是我们当前最缺乏的,当前社会,拜金主义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的留学生大部分选择在国外,中国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从这些书中,我还了解到民国时期还有不少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因属于国民党阵营,大陆出版界一般很少提到。如胡适,在解放后曾遭受全面的批判,他在大陆几乎所有亲友、学生、故旧,纷纷写文章批判他,甚至连他的儿子也写文章批判他,很显然他儿子是奉命批判胡适的,批判一个人的思想观点,搞成了运动,主要是胡适的思想不符合当政者的要求。当从现在来看,胡适主张科学、民主、自由、人道,是有可取之处,对他所有观点全部否定是不对的,据说毛泽东也曾对民主人士说过,胡适现在要批判,让二十一世纪再对他翻案吧。还有傅斯年,一般大陆资料很少提到,没想到他在民国时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担任史语所所长时,对保护和促进中国文化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培养了一大批人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界的顶梁柱,如考古学家夏鼐、梁思永,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也知道了民国的考古对中国考古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李济主持殷墟考古,整理甲骨文,但因为他后来跟蒋介石跑到台湾,大陆的历史书几乎没南渡北归读后感1000字有提及他的名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民国的知识分子有很多人遭遇非常悲惨,有很多国宝级大师被迫害致死,如一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即使双目失明,造反派还不放过,被扫地出门,甚至被“革命者”乱拳打到,在悲惨中死去。在反右派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有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因受不了非人的折磨,选择自杀,还有一些人被活活打死,有些人被慢慢折磨至死。文革时期的知识分子真的太惨了,他们当初为了报效祖国,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没想到是如此结局,太惨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

  还有一点就是红颜薄命,有不少才貌俱佳的女子,大多没有好的结局,如沈性仁,曾翻译《人类的故事》。因患肺结核去世,只活了48岁。林徽因,中国国徽的设计者,也因长期患肺结核,去世时只有51岁。可能是天妒英才。上天既然给了他们无与伦比的才貌,就不会让他们长寿。

  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他们是可敬的一代,他们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们又是可悲的一代,他们遇上了反右和文化大革命运动,结局大多很惨,民国知识分子多磨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6-12 08:37:42 | 只看该作者
《南渡北归》读后感   

  看过《南渡北归》后,只想再悲叹一次:21岁了,我才明白真正的中国历史。

  小学到高中,我花了12年时间学习历史。高中时,历史成绩常常全班第一,也是文科班的尖子生。不过,上大学四年,我才发现之前学的历史教材,错误的知识占到一半,甚至还多。这是什么样的感慨呢?生在这样的时代,年轻人,继续努力吧。

  该著作分三部,约180万字,包括《南渡北归—南渡》、《南渡北归—北归》、《南渡北归—离别》。书的封面写着一段话,颇具震撼力,“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代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封面下半部分写着八个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然后就是9个大师的肖像,有胡适、蒋梦麟、傅斯年、张伯苓、鲁迅……乐哥在第一页批了八个字,“大师远去,专家横行”。

  回想起高中和大一大二时期读红色小说,《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日》、《小二黑结婚》……这些所谓的名著都是历史书上推荐的,它们花费了我好久的时间,读完之后也带来了许久的感动。

  但是,当看过《南渡北归》后,突然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原来民国期间还有这么多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为什么中学时期的教材不向我们着重推荐他们,而单单选择介绍郭沫若、沈从文、何其芳、吴强、孙犁这些人。

  梁启超、王国维、胡适、傅斯年、李济、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朱家骅、吴宓、陈寅恪、曾昭抡、董作宾、曾昭橘、叶企孙、刘文典、俞大维……可叹这些人物竟然不能够在中国历史书中占据一些地位。还有卢作孚、张自忠、方先觉……看着这些感天动地的事迹,我想抹眼泪。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历史的角落,成为受人们尊敬的人。

  西南联大数百人旅行团,从长沙到云南,徒步3000多里,这样的壮举令今天的大学生汗颜。更发人深思的是,过路百姓,甚至土匪也主动对他们加以照顾,为民族之未来保存希望。跟随保卫学生的军队官兵,在完成任务后婉拒了学校的酬谢。如此义举,怎不动容。

  作为史语所所长兼台大校长的傅斯年,临死前急着写文章拿稿费,让其妻买一条棉裤御寒;董作宾主持史语所建造办公大楼和宿舍工程,一晃几年过去,眼看一座座楼舍立起,而董家生活依然极其艰难。当时建筑业与学术机关的知识分子,很少搞建筑拿回扣。对比今世“站起一座楼,富起一群狗”或“建成一条路,倒下一群狗”,往事实不堪回首。

  梁再冰最初报考清华大学,未被录取。林徽因曾怀疑清华判分有误,当通过有关人员调看女儿的试卷之后,认可无误,遂让梁改投北大,并被西语系录取。梁从诫报考清华建筑系,因2分之差未被录取,不得已改为历史系。后世很多人认为凭借梁思成夫妇的地位和权力,遂两个孩子心愿是件并不难办的事,但梁思成夫妇没有这样做。就当时的情形而言,清华乃至整个教育界的风气尚属清廉,还没有太大的歪风邪气,教授们的思想差不错都是这样,特殊的例子倒是少见。

  当知识分子一个个被打成“右派”时,当他们一个个走上绝路自杀时,当文革后清华要为吴晗立雕像旋即遭到质疑时,我只想在说一句:历史终将还世人公道,即使需要一百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6-12 08:37:46 | 只看该作者
《南渡北归》读后感

  中国是个特别重视历史的国家,仅官方修订的《二十五史》就能排满一个书架,世界上估计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修订历史。

  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千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国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细心的人会发现,皇帝没有了,中国的历史也没有了。我们了解史实只能通过某人的作品或者书信来了解历史,尤其是民国时期,很多人都感觉历史断代了。

  现代人其实还是非常想知道民国时候的人和事的,写民国史料的人都成了“名家”,前几年有一本书比较火爆,书名叫《南渡北归》,厚厚的三大本,这套书受到很多名家推荐,发行量达万册。在当下人这么不爱看书的大环境下,一套书达到这个销售量,应该算是奇迹。

  这本书的四大亮点:一是选题新,系统地梳理了民国时期大师们的史料,这是一个很新的切入点,在以前的官方正史中,大知识分子一般都纳入《儒林传》部分,到民国时期,由于没有官方史料,这些大知识分子的史料没有人整理;二是史料全,史料来自于个人的著作、私人信件、回忆资料,资料的收集范围广,资料比较真实可信;三是很时尚,当今是一个“大师杀手”的时代,全社会都盼着能诞生民国之前的大师,没有大师,人们就渴望着了解些曾经培养大师的环境;四是推荐力度大,这本书得到了很多当前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名人”的推荐,“名人”有名,那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些名堂,有这么多人推荐,起码说明这本书有可读性。这套书先是介绍抗战期间清华北大的师生南渡昆明的经历,接着是介绍北归之前的成就及北归时的境遇,最后介绍大师们在1949 年后的人生际遇。整体上来说,这套书还是有可读性的,对于了解民国大师们的经历还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这套书真的不适合所有的人阅读:一是不喜欢历史的人不适合阅读这本书;二是不喜欢读大部头的人不适合读这本书;三是没有政治鉴别力的人不适合读这本书。现在人生活节奏快,要是拿碎片化的时间去读这么三大本书,这是不可想象的事,就算花个一年半载读完了,估计也是读了后面忘记前面了。前两个不适合阅读的群体的原因不想赘述。

  关于第三个不适合阅读的理由,我想稍加解释,这本书的作者在资料的选取方面是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或者说价值取向的,他在选材之前,心中对民国时期的人物已经做了筛选,这本书里面写到的人物大致只有这么几种类型:类型一是学问巨大,人格高尚,最后去了台湾发展的,这些人是“圣人”;类型二是学问不好、沽名钓誉,最后投靠共产党的,这类人是“小人”;类型三是学问很好,没有政治取向,文革中被迫害的,这类人是“苦人”。我其实一直想找第四类人和第五类人,第四类人是学问很好,政治倾向偏共产党且结局比较好的人,第五类人是学问一般,在台湾受到迫害的人,这本书里面没有说。我就奇怪了,为什么没有后两类人呢,是作者不想说,还是不愿说?

  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如果带着眼镜去写历史,让我感觉这个人研究方法不是很厚道,他写出来的历史事实可信度会大打折扣,如果读者不能透过眼镜看出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那这本书一定会蛊惑你的内心,但愿读者有这个鉴别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6-12 08:37:50 | 只看该作者
南渡北归读后感

  昨晚,读岳南先生的大作——《南渡北归》,至下册《离别》之十一章——百年驹隙过如驰之<曾昭抡之死>章节。在感叹文革那段不堪回首岁月的同时,对曾昭抡——这个曾国藩的后代,曾经的中国化学界的大师、新中国原子能研究的先驱之品行、为学深受家风影响之深,感慨更甚。

  想我自己,在年轻时期想法甚多。最初,最想干的事情就是长大参军。以期实现驰骋疆场,马革裹尸的人生价值。后来却阴阳错差地走进的教育这块领域。一干就是二十来年。一度以为自己满腹才情,凭自己从小对文学的热爱,发誓大丈夫当三十而立,著书立说。又一度以为自己是最出色的教师,坚持下去,定能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从而在立功、立言、立德三方面,总有一面能成。现今看来,委实可笑。

  看到曾国藩之家书对其弟曾国荃所言:“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事无成。” 真可谓道尽我三十不立,四十有惑,五十枉天命的现实。

  想我在暑假,在两读《南渡北归》之时,依然贪多地读《山海经》、《楚辞》、《说文解字》又及卡夫卡之作品,就属于典型的见异思迁。这样极易形成灰心、懒散的习惯。

  如何破此局呢?得感谢曾文正公之言:“士人当有志、有识、有恒。”我以为——有志即要有奋发的决心、精神;有识即要有远大的眼光;有恒即要有坚强的毅力。是否有恒则决定着能否获得知识的关键所在。

  我虽愚钝。然古人之金玉良言对我是有启迪的。今人则应像岳南先生那样——花八年如一日之功夫,积千万文字之资料,最后在下笔。若不如此,怎能向广大的作者呈现出皇皇120万字《南渡北归》之巨作。想做一个有点成就的人、一个有趣的人。要从现在起,一本一本地读应读的书。我想吃多少的辛苦,就会有多少的幸福。有这样的想法就是一个进步。

  思索良久,岳南的大作之后,读那本好呢?我有如下之理由去读《楚辞》:其一:年轻求学之时,屈原的《离骚》有过点接触,算略知一二。

  其二:今年暑假,有幸看到过凤凰卫视的纪录片《屈原》,有了进一步的熟悉。

  其三:在我的藏书里,有关此方面的资料较为丰富。会在读时,得到大帮助。

  其四:为调整读书的心境,也为以往的浅薄作一个交代。来证明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矣。

  能否冲出书海的‘夔门’,就在于从现在起,能否真正做到有志、有识、有恒了。反之,我依然将是一个伪读书人。

  虽有上面之遗憾,但我可爱的学生们依然待我如父。这给我强大的力量。这些孩子们在举国欢庆的时候,结伴而来看我。有我三年的班长、学生会主席张丽佳“大姐”;有学习委员李翔“吃货”;有激情四射的数学课代表周涛同学;有纯正、心好的体委张林成同学;有一直被冤枉智商很低,但才美不外现的潘新立同学。今日还见到了贾婉玉和徐静同学,在此一一问候。祝他们天天向上。老师爱他们。阿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6-12 08:37:54 | 只看该作者
南渡北归读后感    赵伟

  《南渡北归》三部曲购于三个月前,厚厚三册,洋洋一百六十余万字,叙事跨度近一个世纪。笔者工作繁忙,难得忙里偷闲翻上几页,总觉顿挫而不过瘾,索性束之高阁。好在有个十一长假,颇费了些时日,一口气把第一部“南渡”读完,感佩之情竟难以自抑,于是不待读后两部,便匆匆码了些文字,一来挠欲有所言之痒,二来也向各位读友郑荐。

  本书系当代著名考古纪实文学作家岳南倾注八年心血,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采访考察,搜阅近千万字珍贵资料之后的史诗巨著,全面而生动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中国人文科学领域数十名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所谓南渡,即北大、清华、南开,这三所几乎囊括了民国时期所有重量级学术大师的高等学府,自 1937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肇始,在平津沦陷的烽火狼烟中流亡西南,在敌机轰炸的白色恐怖中办学、授学的历史事件。自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临时大学,到云南昆明始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再至以后迁设云南蒙自、四川叙永分校,一路颠沛流离,艰辛跋涉,他们的脚步有些踉跄,他们的背影有些仓皇;风餐露宿,恶劣的条件,曾让他们中的很多人形销骨立,甚至疾病缠身,然而,他们始终不曾绝望,不曾放弃,在炮火肆行,朝不保夕的日子里,在战乱杀戮,野蛮侵略的时代背景下,一如既往地求学问道,授业解惑。

  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李济、 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金岳霖、曾昭抡、董作宾、夏鼐 …… 这些名字,应该是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略有了解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每一个都可称学术泰斗,人中翘楚。 “国运多舛而学术益盛”,这些人无愧于民族精英的称号,凭借着不昧的良心,不屈的脊梁,用生命守护着中华民族最后的文化血脉; 他们正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抗战时期黎明前黑暗的夜空中汇成一条闪耀着希望的银河, 谱写着让世界震颤的传奇。怕什么,只要一息尚存,大不了从头再来!

  除了三所高等学府南渡西迁的历史,本书还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的变迁历程,其间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作者以历史时间为主线,对诸多人物,事件分头并叙,开阖自若,显示出高超的叙事能力和对文章结构的驾驭能力。

  当然,翔实的史料,独到的解析,细腻的描摹,更是本书吸引读者的成功之处。作者以写实笔法为基调,辅之以特定场景下对话、心理描摹的艺术创作,于是,金岳霖之“痴”、曾昭抡之“犟”、傅斯年之“狂” ……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陈寅恪曾撰一联“闻机而坐,入土为安”,机指日机,入土即入防空洞,虽是无奈的调侃,也不无体现出这位严师豁达与幽默的一面;学贯中西的吴宓所恋联大生物系女助教与另一教员相好。某日,二人见宓,低伞以自障,宓避之,二人乃结伴而行,宓不甘,缓行,遥尾之,既羡又妒的大师囧像让读者会心一笑;不修边幅的曾昭抡应召赴会,校长朱家骅不认识他,看其穿得破烂,一句“去把你们系主任找来”激怒了这头湖南犟驴,当即卷起铺盖投奔了北大;还有林徽因与冰心之间的龃龉,傅斯年与钱穆之间的恩怨,作者通过挖掘湮没在历史深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将人物的个性特征,爱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这些名满天下的大师们,首先是作为真实自然的人,站立在读者眼前。

  南渡,让很多人对这段辛酸却充满着激情的历史不胜唏嘘,扼腕浩叹。大师诚然已离我们远去,然则他们的精神,以及留下的足迹,却值得我们这一代,乃至后世百代不断追寻。

  在缅怀中奋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2: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