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注基础、关注问题、关注全体》学习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01:4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注基础、关注问题、关注全体》学习体会
  --------临高2016年初中物理培训

  和舍中学 王赛香
  通过这次“2016初中物理备考”简短的培训,使我在逐渐在教学途中迷失方向中醒悟了过来,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使我对教学理念有了更多全新的认识。
  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本次培训给我许多思考,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或者说许多东西需要去捡回。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怎样才能……?我遇到了很多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需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去学习。
  下面我主要从关注全体学生和有效使用资料两方面浅谈一些感受。
一、关注全体学生
1、正视学生基础和现状
  在教师方面,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教学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和现状,只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出发,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或明白,不管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明白,不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或者说教完即可,往往教学质量不高,久而久之,教学质量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滑。
  在学生方面,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严重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情感淡漠,学生意志薄弱,耐挫能力差,还有来自其他方面消极思想影响,其面之广,程度之深,其原因复杂,有社会方面的,有家庭方面的,有学生自己方面的,也许还有其他多方面的等等。
  以上这些无情的现实昭示了教师教学面临极大的教学难度,想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必须付出较大的心血,教师教学心态疲惫于应付,从而忽略了教学质量。。
2、正视不同学生分层次教学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之间有差异,学生的基本要求和特点是有层次的,的,如果教学中不能兼顾和鉴别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极极大可能了解差异的原因,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行为是很难有效的顺利地开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更不能谈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效使用教学参考资料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参考使用一些资料或教学参考书,比如教案,教师用书,教学导案,教学课件,app等等,那么怎样有效使用资料,成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过滤和摘取有用部分资料
  教学参考资料是一种课程资源 ,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大纲,不仅规定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这些资料,对我们教师都是有好处的,有的甚至是非常有用的。它节约了教师查找资料的时间,提供了对课文理解的更多角度,但是教学参考书只是对教师教学的参考,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编写这些资料中是从自己学生基础和认知能力出发的,是符合或使用自己的学生,并不能使用全国各地的学生,教师只有在使用过程中,与教材结合起来,与自已的学生结合起来,与自身的教学水平结合起来,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方法,选用适合自己学生基础的部分,或知识点,教学效果才有质量,教学中体现出来的风格才是自己的而不是教学参考的。有了广义的教学参考资料,又有了科学的使用方法,资料才是有用的价值。
   最后,我还认识到:一节好的教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不同层次学生:抓住学生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学科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学科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科,乐学、爱学。
  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教学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学科方法,体现学科课的灵魂,。
  通过这些天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学科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加热爱于教育事业。
  感谢这次短暂的培训,感谢罗基鸣老师精彩的演讲,感谢自己在这次培训中受到启发和有所收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3 00: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