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唐海燕
在发展性、激励性评价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认同和采用的今天,表扬和奖励作为激励幼儿的手段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而物质奖励在幼儿园公开教学活动或竞赛活动中使用频率更高,这与教师渴望获得胜利、期望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与竞赛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是笔者亲历的一个案例:
※案例:
笔者在某市参与幼儿园教师优质课展评活动,竞赛前一天,依照组委会的安排去某幼儿园大(5)班熟悉幼儿。当天,大(5)班的幼儿异常兴奋,看到我进教室,浩浩连忙喊:“又来了一位新老师,我们又要有奖品了。”我疑惑地问他:“你怎么知道我会给你们发奖品呢?”坐在旁边的军军说:“刚才新来的李老师说,只要我们上课表示好,就给我们发奖品。”说完,军军还把我领到钢琴前面,指着钢琴上面的一个精美的礼品盒说:“奖品就在里面,李老师说等上课结束了,谁表示好就发给谁。”然后军军抬起头问我:“新老师,你给我们带什么奖品了呢?”
案例分析
一般大型的公开教学或竞赛活动,借班上课是在所难免的。在借班上课的竞赛活动中,执教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来熟悉所教班级的幼儿,因此对执教班级幼儿的个性、能力、知识基础等了解就不会很全面和深刻。而竞赛活动是一个功利性和研讨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在研讨、交流、分享教学经验的同时,评委们还会根据每个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示等)评选出奖项。在自带优秀教案参与的竞赛活动中,很多教师对自身参赛的活动都进行了精心的预设,并在自身所在的幼儿园中试教过很多次。然而,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充溢了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很多执教教师在对幼儿不太熟悉的前提下,为了尽快熟悉幼儿,经常会采用物质奖励的方法来赢得幼儿的“芳心”。案例中的李老师采用的是事先许诺的方法,把奖品藏在一个精美的盒子里,并把它放在幼儿看得见的钢琴上面,期望幼儿在为了得到奖品的动机驱动下,能够依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活动。
物质奖励在强化幼儿的行为,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幼儿的发明性等方面无疑发挥着它独特的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合理运用物质奖励能够增强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然而案例中的现象在我们周围时常发生,这固然与教师急于求成的心理有关,但从这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我们是否可以窥探出教师在教育观、儿童观、价值观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呢?
理性考虑
(一)尊重幼儿的独特表示
每个幼儿都是富有个性、充溢灵性的独特的生命体;他们有着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方式;他们是学习、发明的主体。而在公开教学或竞赛活动中,执教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幼儿适应自身的教育教学,如何让幼儿的表示与自身预期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在活动中他们往往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调控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期望幼儿顺着教师预设的思路走。如有的教师采用事先许诺的方法,暗示幼儿只要上课表示好就一定会有奖品,就如案例中的李老师;有的教师在初进班级熟悉幼儿的时候就给表示好的幼儿发小奖品,目的是想激发起其他幼儿想拿奖品的愿望;还有的教师采用现场奖励的方法,就是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与教师要求相一致的行为时,教师就和时给予奖励,如一颗小星星、一朵小红花,等等。
固然,教师采取的诸多物质奖励方式,在促进幼儿主动思维,树立幼儿自信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从以上的案例可见,教师除了把物质奖励作为一种强化手段外,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了控制幼儿的一种手段,如:不该说的话不要说,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等等。而幼儿在活动中的合理要求、独特的情绪情感表达以和在活动中所表示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等都没有得到教师应有的尊重和关注。试问,久而久之,怎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发明性的幼儿呢?
(二)回归本真的课堂教学
本真的课堂,“本”是指以人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真”是指课堂教学的真实,同时也是指幼儿的童真。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本真的课堂应关注幼儿的真实体验。“教育不只关心人是否有知识,而且关心人是否有体验,关心体验到什么,追求到什么样的体验,如何感觉自身的体验。”而在公开教学或竞赛活动中,教师往往以自身的主观感受代替幼儿的体验,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活动中所应得到的真实体验。本真的课堂还应该最大限度地追求自由和发明。自由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是获得发明的源泉,而发明是人的实质力量的最高追求。教育追求自由的目的是为了每个人成为他自身,而不是成为教师的和属和“应声虫”。而要想让幼儿真正地发挥其主体性,就必需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解脱任何预设目的与固定模式束缚的课堂教学,为幼儿提供相对自由的空间。只有这样,幼儿生命中的发明力才干充分展示出来,其生命才干在不时的自我逾越中达到新的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