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歌魅力 托班绽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歌谣。琅琅上口、明快流畅的音乐性,生动活泼稚趣天然的美,歌戏互补的可操作性,都有助于激发儿童的语言发展,协商儿童了解周围事物的特点和一些简单的道理,它陪伴着世代孩童快乐生长。儿歌的这种特质使其在托班的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一、促进托班儿童语言的发展
  
  托班的幼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积累了一些词汇,所表达的句子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发出的正确音也越来越多,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欲望也在增加。这一时期,儿童语言发展速度最快,是掌握基本语法和句法的关键期。研究标明,成人语言的音韵、声调和响亮程度等对婴儿有着十分具体的影响。夸张的音韵是引起婴儿注意的线索,成人的语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婴儿言语的差异。所以,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应该是语音语法规范的,词汇丰富的,富有韵律的。
  儿歌的字音往往比较押韵流畅好听,能吸引儿童注意力;儿歌的语法简单清晰规范,句子短小,易于儿童理解和模仿;儿歌内容的丰富多彩,是儿童听到看到摸到的世界。教师念儿歌就是在讲述周围的世界,给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范本的同时,也让儿童明白语言的功能——表述周围的世界,表述自身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沟通。
  
  二、稳定托班儿童的情绪
  
  托班儿童的情绪是易变的,不稳定的。情绪不稳定的原因一方面是来生理上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兴奋还远逾越抑制,故情绪不稳定,另一个原因是心理活动受当前实际的制约,情感不深刻,不系统。心理学家认为,低幼儿童对音乐的敏感几乎是天性的、先天的,音乐韵律合乎人的心律跳动,会引起低幼儿童生理的快感。儿歌与音乐密切联系,儿歌中特有的悦耳和谐的音韵和鲜明的节奏能使幼儿发生愉悦感,它就像音乐一样满足幼儿听觉上的需要,深深地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婴幼儿喝水时,教师念“小茶杯喝开水,我和茶杯亲亲嘴”,婴幼儿会觉得幼儿园里的物品是那么亲切。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是能把幼儿身边接触到的各种事物或者对幼儿的行为要求都变成琅琅上口的儿歌,幼儿自然就会感到教师与家长的不同,进而发生好奇心和敬重的心理,使之愿意听老师讲话,愿意跟在老师身边,愿意跟老师一起活动。自然和谐的儿歌韵律随同着有节奏的生活和游戏,小朋友的紧张心理就会放松下来,焦虑的情绪也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据观察,80%~90%的托班幼儿对教师发出的琅琅上口的儿歌会认真倾听,约50%的幼儿会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要跟着一起念。
  
  三、提高托班幼儿行为认知能力
  
  一首儿歌往往包括着浅显的、为幼儿所能理解的内容,使幼儿在欢快活泼的情态中了解周围的事物。它还有很强的动作性,幼儿听后就知道做什么,有很强的行为指导意义。托班幼儿刚进入集体生活,对一切都是陌生的。怎样才干让幼儿知道各种行为规则,并乐意接受它呢?儿歌的唱诵就是一个指导幼儿行为的好方法。在幼儿刚刚进幼儿园时,很多小朋友不要喝豆浆,老师用普通的表达方式说豆浆很好喝,营养好,婴幼儿喝了能长得壮,左劝右劝他就是不喝。假如,当老师在倒豆浆时有节奏地、反复不时地念“豆浆香,豆浆甜,婴幼儿最爱喝豆浆。每天喝一杯,身体长得棒!”效果就会不一样。幼儿会认真地听着有节奏的儿歌声,并且在儿歌语言的引导下发现豆浆确实是香甜的,当然也就喜欢上喝豆浆了,不只让幼儿了解了儿歌的意义,更是行为调控的好方法。
  
  四、儿歌在托班教育活动中独特的存在方式
  
  儿歌在托班教育活动中独特的作用决定着儿歌在托班独特的存在方式。以往常见的儿歌教学多数是正规的课堂教学,而在托班,我认为正规课堂教学可以是很少的一局部。托班幼儿的思维处在直觉行动阶段,这时候的思维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只是在活动中进行。所以托班儿歌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多的是在一日活动过程中的渗透,和在游戏情境中反复不时的强化。
  1 儿歌渗透在托班一日活动中
  案例1:吃饭时间到了,教师要求小朋友去洗手。教师念《洗手歌》边念边做洗手的动作。念完后说:“你们会自身洗手吗?会洗就跟我来吧!”教师带等小朋友走向卫生间,看见有些小朋友很着急要跑,马上念:“小朋友,学着走,轻轻走呀,慢慢走,一个跟着一个走,乖小朋友呀自身走!”又听到一首新儿歌小朋友们的眼睛都看着老师,脚下的步伐也就慢了。大家都走到卫生间后,教师再次念《洗手歌》,幼儿开始洗手。这时小朋友身临其境,更能理解儿歌的意思,大多数幼儿按儿歌的内容去打湿小手,擦肥皂,搓手,冲洗,擦毛巾。等到洗手完毕,教师开始念:“吃饭了,吃饭了,大家吃饭了!饭一口,菜一口,饭菜吃完了,你胖了,我胖了,大家都胖了!”小朋友们很自然地坐在饭桌旁开始吃饭。
  在幼儿园里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他要在集体中学会自理,以适应集体生活。托班幼儿刚进入集体生活,集体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是他们新的学习内容,如吃饭、喝水、洗手、入厕、搬椅子等等。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开始,教师就要指导幼儿学会很多生活自理内容,假如教师都用平板的说教方式教小朋友,其效果不会很好。相应的儿歌出现在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中时,幼儿最容易理解并接受它,其行为指导作用也是最大的。
  案例1中,教师分别用三首儿歌组织了吃饭前的一系列活动。教师没有特别组织集体学习这三首儿歌,也没有冗长的行为要求说教,在幼儿要进行洗手、走路、吃饭的时候出现相应的儿歌,它就是教师的指导语,让幼儿知道自身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所以说,儿歌可以渗透到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
  2 儿歌交叉于游戏情境中
  儿歌和游戏是相依相存的,念儿歌而不做游戏会显得单调乏味,做游戏而不念儿歌会觉得呆板扫兴。对托班幼儿来说,儿歌不只是愉悦的,而且是实用的,它往往具有组织游戏的作用或者作为游戏的补充。
  案例2:老师带小朋友玩《开汽车》的游戏,每个人拿上“方向盘”后,教师说:“小汽车,嘀嘀嘀。开到东,开到西。我是快乐的小司机!”于是,大家就动身了。开了一阵后,老师说:“西湖到了,我们坐一下,拿上茶杯喝口水吧!”接着边做动作边带小朋友念:“小茶杯,喝开水,我和茶杯亲亲嘴l”接着大家继续“开汽车”。教师说:“我肚子饿了,咱们开到饭店去吧!”“饭店”到了,教师念:“吃饭了,吃饭了,大家吃饭了!饭一口,菜一口,饭菜吃完了,你胖了,我胖了,大家都胖了!”小朋友们也纷纷做着吃饭的动作边念儿歌。“吃饱后”,大家要到保育员阿姨家,于是汽车继续开。“到了”阿姨家,阿姨请小朋友们“吃糖”。于是教师念:“红纸包,绿纸包,剥开糖纸瞧一瞧,里面藏着糖婴幼儿!”小朋友们比吃了糖果还开心。
  案例3是一个练习跑的活动,四首可诵可唱,口语性强,节奏感强的儿歌就变成了一个游戏。小司机开车出去,累了喝口水,饿了吃饭,去阿姨家做客吃颗糖。很简单的游戏情节,可是有了儿歌的加入游戏变得丰满了。儿歌把幼儿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让小朋友感觉那么真切,可是它又不是真实的生活,它是游戏。小朋友就在这似真似假的情景里陶醉着,快乐着。
  儿歌在低幼儿童中间流传正是因为儿歌符合了他们的年龄特点、审美要求以和生活方式。托班教师应该把儿歌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的内容,同时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手段,尽情绽放儿歌的魅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12: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