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融合的战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2: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和主题活动游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讲区域游戏关注的是区域资料的使用和挖掘。主题活动和游戏是关注寻找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因此,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结合形成教育整体,有效支持主题活动的深入,丰富扩展。反过来又促进幼儿在区域中探索体验,实现教育价值的提升。
一、主题活动为区域游戏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
《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应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年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进入大班的幼儿,每天都要进行多种的观察记录、新闻播报、天气预报,计划自身一段时间要做的事情等等,这都离不开幼儿对日期、时间的观察、认识。至此,教师想利用挂历这一包括丰富教育价值的物品为小朋友们搭建自我发现、自我操作、自我展现、自我发展的平台。让小朋友们在与挂历、与同伴交流互动中收集、整理、总结其中的信息,从而获得发展。
在教师期待和对幼儿的观察中,幼儿从认识月、星期、日的数字开始。很快,有一天一个小朋友兴奋得把他的发现告诉老师“挂历中的数字大小,还有字体不一样”。一个发现带动和启发了众多小朋友的关注。随后小朋友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不一样。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月份与天数排的规律不一样,年历的大小不一样,图案、颜色、形状、质地、来料、厚薄都不一样……。随着一个个的发现,小朋友们对挂历的兴趣、探究的需求也越来越浓。于是,关于“年历”的主题随同着幼儿的兴趣探究不时的深入和扩展。
年历、挂历过期了还有什么用?教师抛给小朋友一个问题,围绕问题小朋友展开了讨论。这么漂亮的画制成画册、叠成小帽子、做成小裙子、做成装饰品摆在屋里……。多好的建议呀!我们一起动手试试吧!教师赞赏的给与支持,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发明力的欲望。
1、围绕主题创设区域、提供适宜的资料,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
随着幼儿对游戏的需求,原有的区域、资料已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愿望。经过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原有的环境、场地,区域设置发生了变化。中国彩色年历展厅、年历设计室、年历玩具厂、年历服装厂一个个围绕主题活动展开的区域游戏活动发生了。丰富的游戏内容、资料,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小朋友们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选择了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小组。活动中他们自身分工,寻找相关的资料用品,一起讨论、设计、动手制作。区域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最佳场所,满足了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和学习方式,使每个幼儿获得了胜利的体验。
2、主题活动使幼儿转变了在区域游戏中的角色。
区域的调整、游戏内容的改变转变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制作服装的小工人、小小设计师、玩具制作人、时装模特等等。幼儿置身于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中,为自身的工作忙碌着,一件件利用废旧年历制作的作品诞生了。小朋友们相互介绍、展示着自身的作品,言语中充溢着骄傲与自豪。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幼儿的合作伙伴,对幼儿的活动给与适时的支持、引导,教师和幼儿一起体验着合作学习,获得胜利的喜悦。
新年活动时,时装秀掀起了主题活动的高潮。小朋友们穿上用废旧挂历自制的服装,为爸爸妈妈展示精彩的时装秀。看着小朋友们神采飞扬的样子,家长无不流露出赞赏与欣慰的笑容。而此主题也满载着小朋友和教师的收获落下了帷幕。
二、区域游戏诱发主题活动的生成。
在主题活动为区域游戏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的同时,教师们感到在区域游戏中投放适宜的资料、创设自由的环境空间、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活动,都可以和时掌握幼儿的兴趣点与需求,诱发主题活动的生成。
1、适宜的区域资料诱发主题活动的生成。
新学期开始了,为解脱小班小朋友入园时发生的焦虑,教师专设了一个我最喜欢的玩具区,允许幼儿从家中带喜欢的玩具来园。通过对幼儿所带玩具的观察发现,男小朋友们带来了的几乎都是汽车。有小汽车,吉普车,消防车,翻斗车,赛车,挖土车,吊车,警车,双层汽车、以和可以摇控和开启门窗的车模。丰富的汽车玩具同样感染了女小朋友。不论是过渡环节还是区域活动,汽车总是强烈的吸引着小朋友的目光,就连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也忘不了自身的汽车。看到这种情景,教师意识到这是幼儿的一个兴趣点,也是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教师调整分析幼儿对汽车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汽车所包括的知识,情感的教育价值,有关汽车的主题生成了。教师着手收集整理资料;确定有关汽车主题的目标;预设活动方案和形式。活动中小朋友么们轮流介绍汽车、交换玩具、观察比较汽车的不同,了解汽车功能,搭建汽车停车场,师生一起创设模拟公共汽车、汽车制造厂,扮演司机、制作汽车票和制作未来的汽车等等一系列活动展开了。
作为教师,我们惊奇小朋友们对车的特征用途和功能表达的是那么完美和贴切。也使我们意识到,小朋友们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但兴趣带给小朋友们的有意观察却是无限的。他们用自身的方式表达出了对车的喜爱和认知,幼儿在主题中学习观察、学会比较相同不同的事物,激发了全体幼儿对车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丰富了相关的知识经验。
2、区域中的自由环境空间,有利于教师捕捉兴趣点生成新主题。
秋天慢慢向我们走来了,踏着金秋的落叶,我们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到望儿山边,去找寻秋天的踪迹。看着挂满枝头的柿子,满山遍野的山枣树,他们欢呼着、雀跃着。但小朋友们对秋天渴望了解什么、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却是教师感到茫然和困惑的。于是,科学区中的“问题墙”诞生了,在这块自由的版面上,小朋友们可以任意的去展示自身的发现、提出自身感兴趣的问题。
渐渐地“问题墙”上的问题多了“柿子有种子吗?”“满山遍野的山枣树是谁种的?”“小草上一串串黑色的小豆是种子吗?” ……在老师整理、归纳小朋友们的问题时,发现小朋友们的好奇都集中在关于种子的问题上。带着小朋友们探求的渴望和浓厚的兴趣“秋天的种子”主题发生了。
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到大院内的南山、中心花园、道路旁,寻找、采集种子。开始,小朋友们不知小小的种子藏在哪里?正当大家疑惑时,不知谁发现狗尾草穗里一抖,有许多的小粒粒掉下,这一下引发了小朋友们采集的方向。幼儿很快在路边的狗尾草、野苋菜、车前草的草穗中发现了小小的种子。一触即发,幼儿又发现了、地雷花、喇叭花、鸡冠花、松树果……,还找到了豆角,大豆,玉米,丝瓜,山枣,南瓜,荷花,等种子真是丰富极了。小朋友们收集种子的过程也是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交流的过程,是他们发现探究的过程,也是获得相关知识经验的过程。
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种子出现在小朋友们面前,小朋友惊讶的发现我们周围原来有着么多的种子。看,它们有的扁扁的、有的圆圆的、有的黑黑的、有的还带刺呢?小朋友们观察着、玩弄着、讨论着,随即问题发生了:这都是谁的种子啊?种子的妈妈长得什么样?小朋友们的答案各不相同,带着问题小朋友们自发的去寻找各种资料验证自身的猜想。小朋友们把自身收集来的植物图片和实物,对应摆在了活动室内,小朋友们拿着种子、对着图片、实物去寻找、验证答案,看着小朋友们认真、专注的探究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的展现,我们也由衷的为小朋友们的发展高兴。
种子的妈妈找到了,可这么多种子混在一起多乱呢?小朋友们讨论、交流、协商,尽情表达自身的意愿,按不同的想法进行分组、操作。有按大小分的,有按颜色分的,有按种子特征分的(如蔬菜类、花草类、粮食类)。怎么让大家看到小朋友的分类方法呢?按自身的分法做成表格进行记录……。就在小朋友们不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朋友们运用多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使小朋友学到的是如何去获取知识,学会学习。
此时,我们意识到创设适宜的环境空间,能为教师捕捉主题活动的兴趣点提供极好的时机。
3、教师关注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活动和时掌握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可以诱发主题的生成。
随着新年的来临,街道上迎新年的氛围越来越浓了,这时老师发现美工区的小朋友们在寻找各种资料做小吊饰、贺卡和礼物。老师抓住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便与幼儿一起讨论怎样过新年?因为教师相信幼儿有自身制定计划的能力。
小朋友们选择以扮演节目的形式庆祝新年,老师是导演、小朋友做演员、爸爸妈妈当观众,还要有两个小朋友当主持人。可在小朋友们制定计划、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随之发生了:小朋友们想邀请家长扮演节目,怎么让家长报名呢?庆祝会上应该有什么样的活动?谁来扮演、怎样报名?道具由谁来做?主持人由谁来当?在哪儿演出、场地怎样布置?演出时间定在什么时候?怎样邀请客人参与?庆祝会的程序怎么定?……“欢欢喜喜过新年”的主题活动就在小朋友们亲身实践中不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自身的感受、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小朋友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协商、学会了合作。作为教师不时激发幼儿考虑与探究,调动与激励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幼儿在与环境、情景、问题的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主动、有效的学习。
总之:环境、区域、主题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互为补充、互为渗透、互为融合的,都要围绕幼儿的学习特点、兴趣与需要而设计、展开。无论其中的显形教育还是隐形教育,目的都是为幼儿创设适宜发展的环境,促进幼儿、教师一起发展。
作者:刘宏 崔京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12: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