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9 22:18:00
|
只看该作者
小朋友的清灵纯洁的提问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氰氯,这神秘诱惑着人去考虑,考虑那背后的问题,那神秘的存在。儿童的发问为的是引导人去关注、去倾听、去感应,因为小朋友便是那难以捉摸、难以言说的存在的肯定与显现。“儿童的语无伦次的追问表达了他对我们的逻辑的抗议,而恰恰是儿童的语无伦次抓住了世界错综复杂、晦涩难懂的实质”。 [16] “提问”对儿童来说是“愉快的伙伴”,并没有成人那种“面子难耐”的感觉,就像快乐之源一样还将快乐流溢给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面对他人就要考虑许多有关他人的问题,真真切切地体验自我的存在,将思想放飞,美与真的实质就锁定在追问之中。儿童追问于天、地、人、神之间,呼唤人类归家,引领人类归家,其自身就是对人未来的许诺。追问在实际与理想、经验与超验、有限与无限之间面临着困顿,在逾越实际与有限的纬度上拥有着希望,拥有了不尽的未来。儿童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他喜欢自身的热情和意志,并且习惯于用他们自身的方式去发明。
儿童对最初的认识总是非常可爱和有趣的,因为它记录了儿童求知的生动发明过程。成人经常讪笑小朋友的天真幼稚,“儿童哲学家”的观点和结论许多是错误的,思想是充溢稚气的,但是在稚气里却包括着最有生气的活动和精神,包括着智慧的种子萌芽和源泉,那总是能给我们以启示和力量。提问是整个科学面部上的强烈的表情,是一切知识的起源。儿童的提问可以逾越有限,与无限的存在进行对话。儿童的提问插上想像的翅膀,在分裂中恢复完整,在贫乏中寻求诗意,于是挣脱枷锁放飞自由,逾越有限走向无限,让生命恢复自然与“神性”。于是儿童的提问事件或情境都出现出不寻常的光彩,宇宙万物散发着诱人的神秘,儿童的提问充溢了宇宙时空悠远的回声和一种神圣的灵性。
“知欲”的教育造就了“理性”的儿童,教育只寻求知识的确证而漠视了一切有关儿童“问题世界”的价值的问题,漠视了儿童的文化特征和他的一切精神的存在。教育应是在儿童的“问题世界”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认识方式,它假如离开了儿童的“问题世界”,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条件。为克服这种危机就必需重返儿童的“问题世界”。重返“问题世界”,就是要唤回被遗忘、被遮蔽的儿童问题世界的丰富意义。
参考文献:
[1] 史爱华.儿童的声音与儿童的哲学.学前教育研究, 2005,(7-8):26~28
[2] 杨适 . 哲学的童年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8:82
[3][8][9][13] 马修斯 . 哲学与幼童 . 陈国容译 . 北京:三联书店, 1989:87,1~2,2,33
[4] 丁海东.论儿童精神的诗性逻辑.学前教育研究, 2005,(7-8):8~10
[5] 林德宏 . 儿童的哲学世界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4):20~22
[6] 雅斯贝尔斯 . 智慧之路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1981:3
[7] 卡林·瓦尔特 . 我与他 . 陆世澄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94:362
[10] 姚伟.儿童是自然的存在.学前教育研究, 2005,(7-8):5~7
[11]Tony W Johnson: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An approach to critical thinking,PhiDelta Kappa Education Foundation Bloomington, Indiana, 1984 : 13
[12] 王玉.儿童的道德语言.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优秀优秀论文, 2004
[14] 刘晓东 . 儿童教育新论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206
[15] 尼采 . 尼采文集(查拉斯图拉卷) . 周国平等译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5:17
[16] F .B.pinion, A Wordsworth Company,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 1984 : 1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