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3-15 10:54:02
|
只看该作者
二、激发想象创新,开放选材
鲁迅十分惊叹儿童的想象力,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的活生生的个体,每位学生作文的实际水平和各自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接触的事物都各有差异。所以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激发学生想象创新,鼓励创造性地塑造新形象,帮助他们克服“人云亦云”的心理,让学生从自己的素材储存中去筛选、剪裁、创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其选材的独特性。
如写《假如孙悟空来了》这篇想象作文时,教者首先创设情境,谈话引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引见一位老朋友——孙悟空(出示图片)。这是他第一次和我们见面,猜猜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东西呢?”接着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们在圆上添几笔,使之变成一个新的事物,然后编一个孙悟空的故事。顿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丰富。有的学生画了一个大西瓜,编了“孙悟空和我在西瓜节上比赛吃西瓜”的故事;有的学生画了一辆自行车,编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孙悟空代表中国队参加自行车比赛,获得了金牌”的故事;有的学生画了一只小熊,编了“孙悟空和小熊乘上时光飞机,漫游原始森林”的故事;还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画面,编了“孙悟空捉强盗”、“孙悟空和我竞选班长”、“孙悟空游太空”、“孙悟空当保姆”等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想象的展开,让学生的作文渗进了童真童趣,他们“想入非非”,他们“异想天开”,自然写起来也其乐无穷了。
可见,相同的作文材料,只要激发学生想象创新,挖掘它的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去选材,写出它的新异点。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在作文中,作文就栩栩如生、各具特色了。这难道不是学生们的“真实遐想”吗?
三、放飞主体心灵,开放语言
小学生应当有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认识、感受和情感的权利。可是十分遗憾的是,我们在小学生作文中往往见到他们用冠冕堂皇的公众话语,按照大人的喜好和要求在说话。这些话虽然四平八稳,甚至无懈可击,但说的不一定是自己想说的话,更不是在小伙伴自由自在交谈中的话。这些作文常常使人觉得:孩子们似乎还没有长大就已经老了。
当然,这不是说学生作文的话语可以没有是非标准,可以不合语言规范,但最要紧的是它应当表达孩子的真情实感和认识,而不是尽写老师教的,大人们规定的,而自己又并不完全认同的。小学生正在成长之中,是非标准、语言规范,都可以在老师和父母的循循善诱下逐步建立,而“童心”“童真”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也无法重复的。话语作为情感的载体,是“童心”“童真”的直接体现,我们怎么能不爱护小天使们用个性化的话语完成的作文呢?
孩子的笔,就应该写出孩子的话。学生的语言充满了童真童趣,他们怎么想就怎么说,感情的坦白直露,想象的大胆丰富,应该是最新鲜生动、最具个性化的。在日常的作文中,我们教师时常会看到一些精彩的语句,如:“他一天到晚哭,把嘴巴都哭肿了”,“阳光在草地上跳舞”,“我被一口唾沫吐倒在地上”……也时常会被这些率真、活泼、趣味十足的话语所感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