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2-21 10:52:21
|
只看该作者
二、“死知识”变为“兴趣学习”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 .。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是好奇心很强,而这种好奇心则是由于他们听到了闻所未闻的事情,或者看到了见所未见的情境所引发的。一旦产生了好奇心,们的兴趣就会勃然而发,表现为注意力特别集中,对事物的发展及结果的急切等待,并要通过自己的眼、耳、手脑等学习通道主动地去探究,学习过程也就变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在讲到“光对鼠妇的影响”时 ,学生提出疑问 ,为什么平常在有阳光或是大白天时见不到鼠妇?由此提出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抓鼠妇,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反复实验,查阅资料,验证了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适时设置疑问,如:讲解叶片的结构时提出正面为什么比背面绿呢?秋天落叶时,为什么落在地上的叶片多是背面向上正面向下?这些问题贴近见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注重实验教学
生物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大舞台。而通过探究性实验课的教学,指导学生探索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辨证地理解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从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获得知识和信息。这对于他们将来去探索许多未知领域奠定了基础。生物课实验的效果取决于目的、任务的明确程度。目的任务越明确,学生的实验过程也就越完整、准确。因此,在每次科学实验课前落实学生预习情况,学生提前观察我们身边的生物,留心身边的生活。在预习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教师可以在预习设计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要求学生敢于放开手脚去思考、去动手实验。学生预习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这样既可以培养同学间相互学习,共同合作的精神,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重视实验过程和环节, 教师在实验前应只作简明扼要的实验注意事项的说明,尽可能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实验。学生探究实验的内容,一般是先不知实验结果,通过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既可让学生体验探索的愉快,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学会边观察,边思考的学习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纠正学生的阅读习惯, 生物教材内容很丰富,除了配有大量的图片外,还介绍了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的典型实例、科学家的故事,这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可以充分利用。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训练的方式及本身接受信息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阅读速度较快,但掌握的信息量较少,属于“走马观花”型;有的学生阅读速度较慢,但对信息的摄取量在单位时间内较前者多;少数学生能边阅读教材边勾画重点、难点之处,能做到看、思、记相结合,这属于一种较好的阅读品质。为此,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导他们如何提炼教材“中心”,把握关键的“字”、“词”、“句”;指导他们把阅读文字与读图有机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综上所述,作为老师坚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念、我们不断地去更新观念,改变教学策略,注意师生角色的转变,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注重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维上都能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