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在教学本课时,我从大故事入手、以小故事突破,通过这样三个问题串起全课:1、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为什么大臣们都反对?大臣们的劝谏改变吴王的看法了吗?2、后来吴王攻打楚国了吗?是谁打消了他攻打楚国的念头?他是怎样做的?3、为什么大臣们都没能劝住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做到了?
在教学第一个问题时,我结合课文出示春秋战国时期一张地图,验证大臣们所言不虚,让学生体会大臣们心系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忠心直谏的急切心情,体会吴王的目光短浅和固执。第二个问题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我分别用“分角色朗读”、“讲故事”、“说寓意”三个环节把故事越读越薄,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少年所讲故事的寓意。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少年和吴王对话时的心情。抓住“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潜伏着祸患呢”一句,让学生读出心中急切想表达出的话外之音,读出少年对吴王目光短浅、固执独断的愤怒,读出少年心忧国家命运、冒死直谏的勇气。第三个问题的教学也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我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默读思考,比较大臣们和少年在劝谏方法上的不同。然后,再次分角色表演,让学生体会吴王在听到两种不同的劝谏时的心情会有何不同,最终总结出“直劝不如巧劝”这一道理。并由此引申开来,教育学生在劝说别人,特别是劝说长辈时更要注意说话的技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