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摇花之 乐,思乡之情—《桂花雨》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7 10:2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桂花雨》这篇文章通过对儿时“摇花乐”和桂花雨的回忆,表达的是一种浓浓的思乡情。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但文中没有一句思乡的语句,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有些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不难理解的事,可是对于孩子是有些难度的,这正如思乡之情。如果没有离开过家乡,没有离开或亲人,是很难体会的。怎么引导学生们体会呢?新课程提倡,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所以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时我在“乐”字上做文章,充分开掘本文中的摇花之乐,天伦之乐,丰收之乐,通过启发学生通过体会乐,而再来体会那种无法让时间返回的思念。这样做,一来,可以统率教学,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受童年的那份快乐,二来,顺理成章地解决“思念之情”:因为桂花给童年带来的是快乐,因为快乐所以难忘。
关注课题《桂花雨》,不难发现思乡之情是蕴涵在回忆“桂花”之美好,“摇桂花”之乐、之趣的过程中的,所以细细品赏摇桂花之乐是很重要的,是重点,作者思乡之情只有在学生能真正感受这种美好与乐趣之后才能顺利体会。而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的应该是摇花之乐,而思乡之情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如果避开摇花之趣,一味让学生体会思乡之情,那教材对学生而言距离就拉远了,趣味也少了。而对于学生而言也必须先人“乐”入手,因为即使琦君童年“摇桂花”时,她也不可能深刻地知道什么将来的“思乡之情”,所以我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
教学时,我始终抓住“乐”字做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我”摇花的快乐、父母摇花的快乐、全村收获桂花的快乐,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字词的品读,读出情,读出意,从而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感悟作者浸透在文字之中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反思这节课,我感到有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一、     教师的引导得多,学生自主的还欠缺。
课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
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证明这一教学环节效果不佳。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比如说“浸”字的作用独特,课上我应当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从而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二、学生体验文章情感时的深化过程过于粗糙。
课文最后我对母亲话语的理解是一个难点,但感觉始终没能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语言不是训练出来的,思维不是训练出来的。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更重视学生这些“独特体验”得以形成和深化的过程非常重要。所以,面对这样的难点,不能过于急促而粗糙,应该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体会,要相信他们的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25 06: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