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7 20:34:22
|
只看该作者
三、课程设置具体实践 (一)课程目标:以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为根本 为培养具有“卓越思维、宏观视野、积极人格、济世情怀”等人格品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天一中学地理组提出了“以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为根本”这一地理校本课程建设的总目标。 立足于现代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文明生活与生产方式等方面对国民提出的素养要求,天一中学地理组充分利用学校四百余亩的校园环境,发掘名师与青年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了丰富的以项目学习教学模式为指导的校本课程。学生在各种校本课程的项目学习中,探索和发现周围世界,进行充分的思想碰撞与思维交流,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完善人格,成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成为社会生活的实干家、旁观者与批判家,是为人的发展需要。 项目驱动开发的课程,如“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以真实问题为出发点,直指无锡城区堪比香港闹市的严重光污染,对光污染的成因、分布、监测与城市照明系统改进展开了调查、分析与总结。一个个着眼现实,指向未知的项目课题,既弘扬了科学和人文精神,又强化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定为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课程系统:以跨学科的研究型课程为主体 跨学科的研究型课程(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寻找新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提升自我作为社会化个体的核心素养,如创新思维与探究研究、团队合作与处理冲突等。 天一中学地理组开设的各类校本课程中,科普型(一般性活动)与基础型(集体培训活动)课程仅占少数,主体则是研究型课程,如“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无锡城市路灯光溢出分析”“无锡城市夜空光度监测网络”“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响应研究”“空间天气暨电离层突变监测”“微引力透镜与宇宙发现”“月球陨石坑研究”“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太湖水质监测”“中草药种植及研究”等。 其中,“无锡城市夜空光度监测网络”“空间天气暨电离层突变监测”各自是“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响应研究”两个项目学习的后续课题,将分别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香港大学、斯坦福大学、国际空间天气计划等单位合作开展。 (三)课程实施:以教师特长及学生兴趣为主导 天一中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丰富教学模式”理论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教师自主申报、教务处统筹审核、学生自由选择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将教师的特长、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兴趣、智能倾向相匹配,促进了师生间紧密的学习共同体关系。 陈志刚、邓洪贤、黄雷、魏洁英、沈新荣等地理组的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校园生态建设、中草药种植、生活地理发掘、矿物矿石研究、天文项目研究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基于地理的跨学科校本课程,不仅带动了一批教师向一专多能的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复合型、多元型教师转变,而且促进了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超越学科中心的名师工作室组建。 郑凯文、徐奕凡、朱闻悦、沈昊、陈沁怡等一大批学生,在强烈的兴趣导向和文化倾向驱使下,开展了“月球陨石坑研究”“小行星搜寻”“城市夜空光度测量”等地理校本课程的项目学习,不仅发现了自己的学科兴趣、夯实了学科基础,而且激发了自己的学术潜能、获得了学术荣誉,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功实现了那些影响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的意义建构。 (四)课程评价:以学生的真实行为表现为基础 项目学习指导下的地理校本课程既然不以知识目标为测评的全部,就必定不会仅将考试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部分。 为将学生的真实行为表现作为评价的主体,天一中学地理组在学校层面的《项目学习评价表》,天一科学院层面的《学生活动记录表》的基础上,制作了更为细化、更具操作性的《学生校本课过程性评价单》。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和内容,在组内的角色及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提问、答题的次数及水平,语言、图画、体态动作等媒介在表达时的运用,材料运用和动手实践的程度,课后的反思,提交的成果得分等。 《中学生学天文》系列课程每年评选的优秀学员(如年度优秀社员、社会责任奖、优秀科普学者奖、优秀科技学者奖等),即是在“过程性评价单”丰富的写实性记录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评与互评,小组间的他评和教师的师评相结合,综合评定的。除评选优秀学员外,地理校本课程还为有需要的学生出具学习证明及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升学申请、自主招生等提供材料。 (五)社团建设:以丰富的学生活动课程为平台 依托天一科学院、人文社、艺术团、体育社等四大版块的学生社团,天一中学得以开展丰富的科普型、基础型和研究型课程。科普型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吸引了大批学生加入学生社团;基础型课程开设了面向全体社员的有关学科专业素养的集体培训活动,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型课程夯实了学术能力;研究型课程在继续提升学生学科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作为社会化个体的共同核心素养。 地理组沈新荣老师指导的天一天文社在江苏省内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声誉。在学术性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校本教材的编纂、国家、亚太区及国际天文奥赛的成绩、学生升学方面的成果;在与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的项目研究合作,研究论文的发表;在各类天文科普活动的组织、天文科普杂志和报纸的编辑等方面都硕果累累。社团获评江苏省优秀中学天文社团、无锡市十佳中小学生社团,并被各级媒体广泛报道。魏洁英老师指导的天一矿石社、黄雷老师指导的天一地理社也取得了锡山区优秀学生社团、市级课题立项等方面的成果。 天一天文社等学生社团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参与社会交往,实现自我价值,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满足了其被尊重和被理解的需求,促进了其积极发展的意愿。 参考文献: [1]柳夕浪.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模式”——以交往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验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1999(12):6-11. [2]沈昊,陆寅枫,张译昕,沈新荣.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研究[J].地理教学,2015(04):61-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