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小学教师批评同学的方法和艺术法--小学教学语言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9: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批评是教师对同学品行的一种否定。在培养同学良好道德行为的过程中,以坚持正面教育、褒扬为主的同时,也要充沛运用批评这一外部强化手段,注重批评的艺术,将各种消极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中,转化为积极因素,规范同学的言行,净化同学的心灵,塑造民族的未来。
  一、谈心法
   通过促膝谈心,在双向交流中,进行和风细雨式的批评。这就是春风化雨的批评艺术。此法,回避了在大庭广众面前对同学的批评,不致发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意识。
  在谈话中,教师表情应自然、态度要温和、富有人情味,说理充沛、语言确切、恰如其分,不夸大、不上纲、不讽刺、不挖苦,当然也不护短,教育要深刻。虽然不声色俱厉,却能触和心灵,让同学脸红耳赤、泪流满面。
  二、典范法
  列宁说:"典范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典范来批评同学,是一种教育艺术。它的功效得枯燥的说教、严厉的责骂所不能和的。
  革命前辈、领袖人物、英雄劳模,尤其少年英雄、十佳同学、身边先进、好人好事,都是丰富的典范资源。用英模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好行为,有针对地引导学习对照、结合批评、启发自责。这样,同学既知错明理,又为英模精神所熏陶感染。
  三、发现法
  对一个屡教难改、多次反复的同学,教师把他视为"不可雕的朽木",一批评就训斥,说得一无是处,这样势必事与愿违,促其破罐破摔,与老师"冷战"到底。倘若我们能从该生身上发现些闪光点,以此为突破口,教育收效肯定甚佳。因为同学看到了老师的爱心,看到了自身的希望,盼到了知心,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四、幽默法
  批评同学时,教师用富有趣味、令人发笑而又意味深长的言语,来引发同学的深思,激发深深的内疚和进取的驱动力。当有的同学在桌面上刻字时,老师对他说:"假如桌子会说话,它会怎样呢?"有的同学不爱学习、态度不端,老师对他说:"一个人只懂得男女厕所,他的知识就够用了吗?"此时,同学不好意思地低着头,红着脸笑了。
  这样,在轻松的气氛或笑声中,从幽默含蓄的批评中,知错明理、自我谴责。当然,幽默含蓄不等于讽刺挖苦,应让同学在幽默的交谈中体验到教师的爱。
  五、自查法
  自查过程是同学对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认识与评价的自我教育过程。
  当同学做了错事后,老师应克制情感,平心静气地找其谈话,但不必单刀直入,而让同学自身说出做了什么错事?为什么错?有什么危害与影响?应该怎么做?这样通过启迪,达到晓之以理、自查自纠的目的。
  六、舆论法
  对一些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坏苗头、邪现象,可通过正确的集体言论与道德评价,就事剖析、融入批评,对不良再现象形成一种纠风的无形力量,收到"讲正气、树良风、改坏习"的正面效应。
  就形式而言,可通过班队会、晨会、黑板报,有针对性地发挥舆论的功能。中低年级可开展"这件事对吗?"、"谁对谁错?"等说说议议活动。高年级可开展为什么他错了?""小事不小"、"这件事的是与非"等小评论活动。这样,就在不同层次上提高了同学的分析与识别能力,批评了歪风与邪气。
  七、调查法
  一个同学上课又迟到了,教师的逆耳之言,多想脱口而出啊!但她忍了忍、继续讲课了。下课后,她想问个究竟。通过查询,才知道事出有因。这个同学的妈妈患病住院了。老师关心地询问了病情并引导科学布置时间,尽量做到不迟到。若不调查,靠训斥出气,未免也太伤同学的心灵了。
  八、缓冲法
  热问题冷处置,在批评教育中,可谓缓冲法。它最适用于激动型或暴躁型的同学。
  师生双方或一方在气头上的时候,切忌"高温作业",最好要"忍",待冷却之后,在融洽的气氛中,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达到"软着陆"的教育效果。
  "顶牛"、"闹翻"、"对峙"的现象,在批评教育中是时有发生的。这时,缓冲是良药妙法。不然,对抗升级,甚至体罚,必将出现难以收拾的残局。
  九、保密法
  对一些错误性质严重,诸如偷摸行为,但属于初犯,认错态度又很好的同学,我们要从保护同学的角度,照顾自尊心,不使其无地自容,丧失改过进取的勇气,可将其"污点"作为隐私,予保密,不背黑锅、不负包袱。但是,批评教育要严厉,不能一针见血,要角和灵魂、引以为鉴,终生难忘。
  十、暗示法
  洛扎诺夫在"暗示学"中指出:"人具有可暗示性""是大脑接受或唤起观念的能力,它倾向于使这些观念实现,使之转化为行动。"教师可在课堂和其他活动场所,通过眼色、神情、手势,提醒同学的不良言行。在暗示中,让同学心领神会,接受了批评,纠正了自身的过错,这真是"无声胜有声"。
  教师批评同学无不出自教育之目的,但要有重量级的"含心量"。当然,批评要得法,要有高超的艺术性和浓厚的感染力。这样,才有说服力、接受力和纠错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6 12: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