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为人师,感触最深的便是教师的语言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语言交流是第一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是完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学与书本之间交流活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工具。在课程改革中,强调同学的主体性发展,教师促进者的作用,要充沛发挥教师促进者的作用,必需掌握好课堂教学中的语言。
首先是提问的艺术,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法。在40分钟的课堂上,师生互动至关重要。只有让同学充沛地活动起来,才干最大限度地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尽可能的多样化,再辅之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同学回答问题的灵感。例如,提问时可说“你能帮老师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你愿将你的答案告诉大家吗?”“你能替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吗?”“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与老师或同学商量吗?”同时,多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对差生应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如:“你能说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吗?”对中等生应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如:“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道题要先求这个中间问题呢?”对优生应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的问题。例如:“你能勇敢地告诉大家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这种形式多样的提问,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好象是在与同学一起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能激发同学兴趣,使同学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评价语言的鼓励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同学的回答或作业进行评价时,要注意激发和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科目坚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作评价时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切忌伤害同学自尊心,打击同学学习积极性。例如,对答案完整的同学可赞美他“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真不简单!”“你真聪明!”等。例如,我班有位同学,成果很好,也很聪明。可是胆子特别小,总不爱举手。有几次我见到他欲举不举的样子,就点名要他回答问题。当他回答正确后,便褒扬他“你的答案非常正确!老师真希望能再次听到你完整的答案。”如此几次之后,这位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变得又大方又积极了。而对回答不完整或回答错误的同学,千万不能说“你答错了!”“不对!”“真笨!”等贬义语言。而应改变语气,换一种说法,可鼓励他“你虽然只做对了一半,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以后只要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你的答案虽然和正确答案不一样,不过没关系。你能勇敢地起来回答问题,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样的语言真切、感人,让同学深受鼓舞,觉得自身能行,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同时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利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让同学喜欢这门学科。
再次是批评语言的幽默化。批评的幽默化既能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醒他上课要认真听讲,真是一举两得。防止了同学的抵抗情绪的发生。有时刚过完节假日,同学上课不专心,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同学存在的问题,唤起同学注意力,达到婉转批评,促其改正缺点的目的。例如,在有同学讲话时,可说“今天同学们真恬静啊!看哪,一小组坚持得最久。”若发现有同学东张西望,可提醒他“小心!眼珠掉了可不好找!” 若发现有同学打瞌睡,则问他“你梦见吃汉堡了吗?味道怎样?”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同学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同学又不会反感,可谓两全其美。
老师就像一个演员,但不是一个只顾自身的扮演,卖弄自身的知识和技巧的演员。有时得故意装傻,让同学有机会展现自身,协助同学把他人的话听懂加上自身的理解,再用语言表达出来,充沛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对同学进行提问时,应充沛表示疑问的语气,促使同学考虑。对同学答案进行评价时,语气要平和中肯,使同学感到老师的褒扬是真诚的。对同学进行批评时,语气要婉转、轻柔,谆谆教导,同学更容易接受,不致于发生逆反心理。和同学幽默时,语调要恢谐,充溢喜剧色彩,在笑声中完成教育的目的,不要让同学觉得老师是在讥讽他。总而言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掌握语言的技巧,更多地体现语言的艺术性,才干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达到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