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课程整合之探索
平川学区五里墩小学 赵晓花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发明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和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同学主体性、发明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是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和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协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同学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科学学科的课程整合,可以深化小学科学学科的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和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同学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科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示形式,不只可以有效地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发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坚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
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战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考虑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科学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科学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同学自由地漫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大量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发明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小学科学课中各类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局部,它主要在科学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缺乏,以和科学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同学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同学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两种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供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括其中),使同学置身于提出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学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同学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同学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 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同学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科学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等“科学素养”上,包括培养同学的“信息素养”。同学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科学学科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溢想象、不时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时训练,同学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同学的主体性,要求充沛发挥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发明性。同学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同学主动、有目的地获取资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 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同学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战略对于发挥同学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协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所(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同学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这也是“新课标”对科学学科所提出的能力目标。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为,这两者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同学的 “科学素养”(包括 “信息素养”)。
1.教学型模式: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同学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同学在信息技术的协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置,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出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出现给同学。同学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教学型模式适用于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时间的内完成教学的任务,它是在保守的课堂教学的上发展而来的,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扩大教学容量的一个十分有限的教学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同学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身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协助同学学习,进一步伐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研究型模式: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同学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协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低年级可采用电脑绘画的形式,中高年级可采且网页、幻灯片、电子小报等形式。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可以是科学学科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实际性课题,如环境维护、克隆、未来的世界等问题。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同学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
研究型课程逾越了保守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依照同学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同学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同学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发明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同学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同学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同学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同学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同学、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坚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发生聚集效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沛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