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智勇】
我来谈谈如何有效地、迅速地积累知识。
知识积累的多少,是决定高考成败最关键的因素。高三处于总复习阶段,要将平常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达到一个新的高层次,没有一定的方法是不行的。我在高三阶段保证做到的几点是:
一、充沛掌握好课堂,运用好课堂时间。上课要用心听讲。教过的东西要做到准确理解,心中有数。要紧随老师的进度,步步跟紧,扎扎实实,决不落后。要学会"利用"教师。因为他(她)们经验丰富,动身点高,考虑得全面,从中,每个人都可以学到、体会到许许多多优秀的东西。脱离教师,脱离课堂,一味地"走自身的路",迟早是要吃亏的。
二、要做适当的练习。但不能盲做,滥做,大搞题海战术。参考资料每科有一两本就足够了,不要贪多。在高三,除了老师发的试卷和指定购买的几本资料之外,我没有私自买过任何参考书。这是因为,我对练习题采取了"精做"的方法。所谓"精做",就是说一道题,自身先做一遍,不论会不会,课堂上面再听老师讲一遍,想一想与自身做的有什么不同,比较一下几种方法,课后再理清一下思路,明晰解题思想和过程,好好总结一下。一段时间后,在学习了新的知识之后再回过头来翻一翻,想一想,重新体会一下,可能会有新的收获。这样,一道题就牢牢掌握在自身手中,它所代表的知识点也就很快熟练掌握了。
三、学习要有一定的重复性。老师讲过的内容,自身做过的题,不要见过一次就丢到旁边,不再搭理。我觉得正确的方法是不但要当时弄清,事后更要经常翻翻。
四、开动脑筋,多考虑,使劲想。做一道题,想一道题。想它与书本的联系,想它所代表的知识点,想它与其它题的异同,要善于总结,学会考虑。
五、要抓一些"经典"的题,每科重点抓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分析好其解题过程,弄清其基本规律,规规矩矩解好它,分析其背景,不时看看。
六、要正确对待错误。出现错误的时候,冷静分析一下:是属于知识缺陷、理解错误,还是自身一时疏忽看错了题,或是计算失误、书写不当等。若属于知识缺陷,即自身对那方面的知识理解不够,不够熟悉,则通过此题接受教训,堵死此方面的漏洞,保证下次不再重犯,将其枪毙。
【韩永魁】
看书时,我提倡"三遍读书法"。就是对课本的每一局部内容,如一小节,第一遍先略读知其大概框架内容;第二遍精读,力求弄懂每一句话,不留有任何疑问;第三遍再通读全篇,全篇联系起来,再对精读的理解加深一下印象,或许你会又有新的理解体会。不过,即使三遍读完了,仍有疑问,也不必担心,大概此节内容与其它节有联系,这时可径直继续读下一节,说不定这些疑问到下一节便迎刃而解了。
我自己感觉此"三遍读书法"对提高看书效率相当有效,各位无妨一试。
【卢洪峰】
高三我形成了自身的最佳学习方法,其法宝就是两个本子:一个总结本和一个错题本。
总结本就是把所有的知识用自身的理解进行整理、总结,形成你所理解的体系。形象地说,就是自身写一本自已看的"书"。自身写的"书"对自身最有用,理解也会更深刻。无论什么时候,有了新的理解,都和时把它加入到这本"书"里头,最终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
错题本就是把你做过的题中那些做错的和不会做的题搜集起来,以后常看。因为我相信,最容易错的题就是你已经错过的题。假如一个人能把以前的错误都记住,以后决不再犯,那么他就是圣人;假如绝大局部错误都能够改正而不再犯,那么他就是伟人;假如绝大局部错误都能够铭记,那么他就是高人。我们应争取做第三类,只要你能做到,你就能在高考中获胜。
关于"题海战术"一说,众说纷芸,有褒有贬。我以为,假如不进行考虑、总结,则题海为一大害。但假如不做很多题,就肯定无法在高考中取胜。所以我的观点是,利用总结本和错题本投入题海战,自会获益非浅。
【闵应宗】
我在复习中的最大特色便是建立起完整的错题本和好题本,我的笔记也是很完整的。在平时的考试和自测中,我经常会把那些做错的题和自认为很好的,有概括力的或有某方面特点的题目择录在错题本上,详加评述。在平时的作题中,也常摘录一些不错的题,放在好题本上,在没事的时候,还经常把它们拿出来整理进行归类,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抒发一些感受。到高考前夕,我的错题本和好题本已是不薄的的一撂,尤其是高三一年的好题本和错题本,我更是倍加珍惜。这里面所摘录的题目,几乎概括了我平时看书的精华,有了这些小本,便先后等于有了我所看的所有的书,我看书从不贪多,但到现在,这些错题本和好题本简直无所不包,为我最后阶段的复习提供了绝好的资料,被我认为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平时,用这些本子去复习,不只不会感到疲劳和厌烦,相反却是一种享受,这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比拟的。
建立起完整的错题本和好题本,不同于其他那些徒劳的劳动,具有实在的意义。"落实"是复习的生命,没有落实的复习是无效的劳动。另外,这种方法还能使我们较好地克服遗忘,适当的复习整理,会使我们把各种相关的知识关联起来,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印象,还增加了重习的次数。
【王 鹏】
我的秘诀在于"入门"。而我的总秘诀,就在于无时无刻不在考虑怎样把学习搞好。
你有没有注意过,当你没事的时候,脑袋里在想些什么?有的事情是非得去想一下才干想起来的,比方,后天要考试了,明天怎么复习?有些事情是不用想就能回旋于脑海中的,对于我来说,这就是学习的道理。或者更广泛一点,还有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脑袋有空,我就自然而然地反复考虑这些道理。从听音乐、玩游戏、看金庸小说、下棋等等诸多方面,我都能从中悟得道理。
对于他人的经验,我从来就不刻意排斥,但是一个人不能只靠他人的经验去获得胜利。倘若人人都是靠前辈的经验来指导自身而获得胜利,那人类岂不是只有一代比一代差?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总有一些事做得好,一些事做得不好。假如他能从自身做得好的事当中悟出经验,用于自身做得不好的事,把那些事做好,那么他就是一个智者。我的学习成果曾经很好,也曾经很差,好的时候我总结胜利的经验,差的时候我总结失败的教训,然后拿它们来指导现在的学习,以便早日走出困境。
我在学习方面一向是很勤奋的,因此我曾把胜利的经验归结于"勤奋",其实不完全对。我在初一、初二的时候也很勤奋,每天上学时学习,放学后还是学习,除了学习什么也不干,为什么成果不见好?而有的同学打牌、看武侠书、玩电子游戏,为什么成果照样那么好?那么胜利是因为"兴趣"吗?也不完全是。就算是有兴趣便能胜利吧,没兴趣怎么办?兴趣可是勉强不来的,没兴趣就学不好了吗?不见得,那些把历史、地理、政治等背得"呱呱叫"的同学,难道真的对这些科目有兴趣吗?我也曾把胜利归结于"偶像"等外在因素。初二的时候,我曾因偶像的动力一举由班上第二十名冲到年级第一名。但我的胜利难道非得靠外在的力量吗?我现在没有偶像了,怎么办?学习就搞不好了吗?胜利也不是因为"心思纯"。首先,"心思纯"也是勉强不来的。原先,我因为年龄小而心思纯,于是一心钻学习。现在长大了,"醒悟"了,心思不只用在学习上了,还有很多业余喜好,怎么办?全部放弃之,四大皆空来搞学习?不可能!再说将来社会需要的也不是只会念书的书呆子。心思纯对一时的学习成果有好处,但对久远的人生来说,有坏处!
勤奋、兴趣、偶像、心思纯,这些其实都是外表现象。提高学习成果的实质是使自身"入门"。只有"入门"才干解释上面的一切现象。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入门途径。有人非得通过勤奋才干入门,有人很容易就能入门,于是前者必需勤奋,后者则可以牌照打、武侠照看、游戏照玩,因为他们已经入门了。我在初二以前虽然勤奋,却没入门,所以成果不好。二、有兴趣,可以使学习有动力,不知不觉就已经入门了。没兴趣,只要肯下功夫,照样能入门。三、学习成果好不好,不是决定于有没有偶像等外在力量,而是决定于自身入没入门。四、"心思不纯"不要紧,只要在学业上都入门了,就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发展一些喜好。假如在学业上还没有入门,那么就是心思再纯,成果也照样上不去。要怎样才干成果好?我总不可能再去期待一个能激励我的偶像,因为那是守株待兔。单纯的"勤奋"二字,也不是好的胜利之道。假如胜利就是这么简单的两个字,像前人说的那样,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苦苦读书而成果还是不好?对于学习的兴趣,由不得自身。有兴趣倒也罢了,没兴趣怎么办?心思纯也是这样,心思原本就纯当然好,心思不纯又怎么办呢?只有"入门"二字,才真正揭示胜利者与不胜利者之间的区别所在。要学习好,关键就是要"入门",像我前面说的,入门与不与门或许只有一步之遥。但不入门时处处碰壁、举步维艰,一旦走过那一步,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如鱼得水。
学习好的人为什么会学习好?他们是怎么得到好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经验的?大家各自采用自身的学习方法,结果有的人的学习方法对于自身是正确的,有的人则是错误的。那些也许是无意间采用了正确学习方法的同学,自然成果会好;而那些采用了错误学习方法的同学,往往会成果较差。不过这只是一时的现象,因为那些在无意间"幸运地"选择了正确学习方法而成果好的人,并不知道自身的成果为什么好,因而也就不能掌握自身。这样的人,一旦在学习上遭到挫折,就会手足无措。只有知道自身的成果为什么好的人,才干成果一直好下去,这样的同学,其学习方法往往是取长补短、不时改进才形成的,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合于自身。
我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想这个道理:怎么就会成果好,怎么就会成果差。以前,我一直没想通这个问题,所以一直处在"糊涂地好"和"糊涂地差"交替出现的状态之中,不能真正掌握自身的成果。我的学习成果曾经几度变得极差,但我终究没有一蹶不振。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在不时地考虑怎样把学习搞好。我发现这样一个原则:假如你觉得"不对劲"的话,其中一定有某种缘故。当然不是每次一想就会有答案,但量变会引起质变。在不时地考虑中,必定会闪现出灵感的火花。想通了学习的道理,自然就能走向光明。
回头看看我的历程,小学、初中、高中,我都是胜利者。我觉得自身的突出之处,在于我每每能从失败中崛起,从低谷中走出。
评:王鹏同学显然是有所感悟的,他对一些保守的胜利秘诀提出了疑问,而十分推崇他所强调的"入门"。"入门"是一种感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入门"方法与"入门"感觉,一旦"入门",学习这一科目就再也不费劲了。这实际上就是许多同学同样用功,成果却有好有差的原因。想必很多同学都知道辛弃疾的这句名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境界,正是学习中的"顿悟"所在。往往勤奋的结果,就是追求这种"顿悟",王鹏同学所说的"入门",实际上就是一种"顿悟"的结果。因此,暂时的成果不理想,往往是"未能入门"的结果,希望这样的同学树立自信,千万不要在与"门"近在咫尺的时刻发生气馁情绪。"入门"就象一层窗户纸,只要能够捅破它,等待你的就将是辉煌。
【王 蓉】
我们高中三年,前两年讲完新课,最后一年全面复习,这种时间布置是比较合理的。这两个大的学习阶段可以说是各有特色,前两年的时间是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可以概括为"薄书读厚"。后一年的时间是巩固加强,归纳总结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可以概括为"厚书读薄"。这同样一本书,既要读厚,又要读薄,便是一种学习方法了。
所谓要将薄书读厚,是指教科书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假如你仅仅记住了上面的公式,并会利用这些公式解答课后题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在预习的时候,你可以先掌握字面上的公式、定理。为听课打下一个小小的基础。在听课的时候,一方面你要通过老师所讲如课本上对书目、公式、定理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你要特别注意老师讲到的书上没有的东西,这是老师将知识的拓宽。在课后复习的时候,你就需要立足于课本而超出课本。多想几个"假如",多提几个"为什么"。这时可以借助于课外书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与方法。争取多与同学讨论,不要放过自身的任何一个新思想。你将发现,当你的知识拓宽丰富之后,你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
所谓要将厚书读薄,是指在你的复习阶段,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中理清一条脉路来,总结出各类题型的通用方法、技巧,并且将重要的公式定理加以归类。可以通过对每门功课分章分册作书面小结,写下自身的心得,对平时所做的许多题目加以归类,熟悉每类题目的常见形式,这一切都为高考作了充沛的准备,其实高考题目并不是很难,绝对都是平时见过练过的,只不过形式比较灵活而已。要是作好了这一阶段的准备,在高考时,你一浏览考卷,发现全是意料之中的题目,心里就会很踏实,然后在解题的过程中,按各类题型的惯用方法,对相关的公式、定理稍加灵活运用,解起题来就会得心应手。
【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