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9 17:55:00
|
只看该作者
论证是对论点、论据的组织,应做到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正式动笔前应考虑全篇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论点,搭好全篇的逻辑构架。论述的逻辑顺序一般有两种基本形式:直线推论式和并列分论式。 直线推论式,也叫递进式,是提出一个论点或问题后,一步步深入,一层层展开论述,循着一个逻辑线索直线移动。例如对中小学流生问题的研究,可以依照表示、危害、原因、对策这样的直线关系深入展开论述。 并列分论式是把从属全文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列起来,逐一加以论述。每一个局部围绕着一个分论点展开。例如《抓住整体,探索规律,深化改革》一文就是这种形式。该文抓住教学改革应配套成龙,形成整体,不时深化这一基本论点,从五个并列的方面展开论述: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关于教材改革、关于课时布置方面的改革、关于考试改革。在许多情况下,上述两种形式是结合使用的。例如在研究流生的优秀论文中,无论是其表示、危害还是原因、对策,都可往下分为几个并列的小论点加以论述。比方对策就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并列方面来考虑。 2、优秀论文的内容构成 优秀论文从内容构成上看,包括有绪论、本论、结论。 (1)绪论 绪论应包括以下内容:说明研究该课题的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交代研究的背景,即前人有关该课题的研究情况;提出问题,即作者自己将从哪一个角度予以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有时候还可以扼要地介绍问题的结论,便于读者掌握全文中心、引起兴趣。绪论在全文中所占的篇幅较少,故应写得简洁。 (2)本论 本论是优秀论文的主体局部。作者的研究效果在该局部中详细论述。论述中要有论点、论据,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资料。这些已在前面详细介绍了。 为求眉目清楚、层次分明,各个局部、层次可加上序码,有的还可以加上小标题。各局部的小标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章的内容和各局部之间的逻辑联系,它能给读者提供阅读理解的框架。小标题设计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或评者的注意。所以,对于小标题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都要有精心的考虑。在内容上可以有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它和文章论证的逻辑顺序是一致的。小标题在表达形式上往往具有句型结构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可以增加各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立足全体 重在激励》一文,三个局部的小标题分别是“面向全体”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思想基础,“激励教育”是协助中下生进步的突破口,激励教师是激励教育的前提。三个局部在内容上具有逻辑上的递进关系:提高教育质量离不开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必需重视协助中下生,激励教育就是协助他们的有效方法→搞好激励教育先要激励教师。它们表示出这样的关系:要实行前者,必需考虑后者。三个小标题在句型上是非常一致的,采用了这种统一表达:某一教育措施“是”造成某一教育效果的条件。 (3)结论 结论是优秀论文的结束局部。该局部对本论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得出基本结论。结论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是全篇优秀论文的精髓。所以结论要求措词严谨、逻辑严密、首尾一贯,即与绪论中所介绍的、本论中所论证的相一致。 在哲理型优秀论文中,绪论和结论局部有时候不一定很明确地独立出来。当优秀论文的正方以小标题或序号分成几局部时,绪论可以隐含在第一局部;结论可以隐含在最后一局部,甚至有时就用一两句话作结尾。 (二)调查研究报告与实验研究报告 这里所说的调查研究是指采用问卷、观察、丈量等定量方法进行的研究,它与实验研究都是定量研究,或以定量为主的研究。基于这种一起性,我们把两者放在一起讨论。尽管研究报告的撰写方式随着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有差别,但有个大致的规范。典型的定量研究报告分为以下几个局部: 1、问题的提出 这一局部也叫“研究背景”,它对所研究的问题作背景说明。它主要交代以下事项: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对问题的叙述要清楚。研究此问题的缘由、重要性以和前人在这方面已做的研究。对前人研究的评述要有理有据,简明扼要,使读者能明晰而概括地掌握问题的理论背景和社会背景,从而发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关注。本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假如有研究假设的,要清楚地加以表达。 2、研究方法步骤 该局部主要交代以下方面的内容: (1)研究对象 主要是关于样本的详细说明,诸如抽样方法,样原本源,人数和构成(如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或其他某方面特质的构成。所要交代的是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某一特质的构成)以和如何分组。 (2)研究变量与研究工具 为了达到研究目的 要考虑哪些变量?为了考察这些变量要使用什么量表、调查表或仪器设备?这些都要交代清楚。人所共知的量表、调查表或检验工具不必详细说明,但专为此研究设计的量表或问卷调查表则有必要详细说明,介绍其主要内容,有必要还应在最后的和录中列出。假如是实验研究,还应结合变量的说明,交代采用哪种实验设计。 (3)研究步骤 说明研究具体怎么进行。假如是实验,要清楚确切地说明控制什么条件,注意什么事项,以便他人可随时照此重复验证这一实验。 3、结果 该局部主要是客观地介绍统计结果,即把对原始数据资料统计后得出的结果,以图表或文字出现出来。图表的设计要清楚、简明、合理,以便读者对统计结果能一目了然。对得出研究结论有重要作用的数据可以文字略加描述说明,但不应加入自身的主观见解,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下一局部对此结果的讨论中。另外,一些非数据性的结果,例如被试的口头报告、行为表示也在这局部列出。 4、讨论 该局部要根据统计数据,推论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有的还可进一步论述个人见解。这些见解因所研究的问题不同而不同,它可能是对理论性可规律性东西的研讨,也可能是解决实践性、实际性问题的对策。假如所得出数据结果说明的不只是一个问题,那就应对各个问题(它们都属于所研究的问题下的子问题)分别进行分析和论述。 讨论中所分析的原因、规律和论述的个人见解是研究的目的,是该研究在理论上或实践上的价值的集中体现,故必需认真下工夫,把深思熟虑的考虑结果奉献给读者,而不是对数据作外表的,牵强和会的解释。 有时候,该局部也可与结果局部合并在一起。 5、结论或小结 该局部以条文形式和简洁的语文列举出本研究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是对于研究报告第一局部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对上一局部所讨论的内容的简要概括。此外,该局部还可以指出有待以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三)教育经验总结 以经验总结的形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的研究在教育历史上不少。《学记》就是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许多中外教育家也通过总结自身的经验而为教育科学领域增添了珍贵的财富。今天,经验总结仍然是教育科研,特别是学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一种主要形式。例如学校行政领导总结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学校教师总结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经验。他们通过对自身从事的经验活动进行回顾、反省、分析、考虑,认识和发现教育措施、教育现象与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日后或他人类似的工作提供借鉴。 1、经验与经验总结 教育经验与教育总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先有了教育经验,才可能有教育经验总结。教育经验总结是通过人的理性考虑,把所“经历”过的,所“体验”到的东西加工成反映一定原则、规律的精神产品。经过这一番加工,使经验发生质的飞跃。 (1)从分散到集中 分散于各个环节、过程、实践的经验通过总结而得到集中,成为系统的有序的组合,使人们更易于一目了然地了解和掌握。 (2)从实践到理论 在具体实践中形成的经验通过总结使蕴含于其中的某些规则、原理发掘出来,使人们理论的高度来接受先进经验。 (3)从执果到寻因 经验往往体现于实践的结果,总结以结果为起点,回过头来追寻其取得胜利的原因,找出其必定性和规律性。 (4)从局限到扩展 经验发生于特定的环境,没有普遍性但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总结可以尽是扩大其适用范围,从而增大其价值。 这样一种加工、转化的过程,从实质上来说也是一种研究活动。 2、教育经验总结的表述形式 有人认为,教育经验总结是对教育经验活动和经验认识进行分析、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合乎逻辑的认识。假如接受这一看法,那么教育经验总结就包括了总结活动方面与总结认识方面。前者偏重于“经历”——感性方面,后者偏重于“体验”——理性方面。于是,教育经验总结在写法上就有偏重于何者的不同。有人根据这种不同,把教育经验总结划分为三种表达形式或写法: (1)描述性写法 这种写法重“经”轻“验”,着重描述或说明亲身经历中胜利的或感受深刻的环节、步骤等。在描述经历的基础上对胜利之处的体验加以概括,包括这些环节、步骤的意义、作用或所体现的某些原则、规律,给人予启示。该写法用于写一事一得或多事一得,适宜总结亲身经历的一次或几次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类总结在理论、方法上要求不高,与教育、教学实践联系紧密,因此很适于教师用于开展教研活动。但它的作用很明显地受到具体时间、环境、条件的限制。 (2)概括性写法 这种写法轻“经”重“验”,往往着重从多次经历的实践中概括出一起的原则、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是在归纳了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的一起环节、步骤后体验到的。撰写中要结合描述这些环节、步骤来予以证实说明。概括性写法多属多事一得或多事多得,适宜于总结一段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义的环节、步骤、方法等加以分析研究,概括出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原则、方法、途径。这种概括由于是基于多次经历,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脱具体情境的局限,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3)论述性写法 这种写法是在概括性写法的基础上,超出具体的“经”和“验”的范围,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概括出的原则、方法、途径等作系统的分析、论述,并揭示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总结中也描述一些具体的事实,但只是用以作为论证某些观点、原则的资料。论述性经验是在多次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才干形成。只有多次反复实践,从中概括出来的原则、方法、途径才更具一般性。这种一般性就是理论概括的特色。这种写法已完全解脱具体实践环境与条件的局限,具有更广的普遍性与应用价值。上面提到的《立足全体,重在激励》一文就属于论述性的经验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见,这三类总结,在普遍性和理论层次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于其所赖于总结的实践经验在数量上的差异。学校教师应该不时地积累和丰富自身的教育经验,并根据自身的经验,选择合适的经验总结方式。 3、教育经验总结的撰写 (1)教育经验总结的内容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会有许多各种各样的经历,如何把它提炼成经验,写进总结中,首先是考虑写什么内容。显然,不能把所有经历都堆在一起,要有所选择。一般来说,经验中的内容应包括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所做、所得、所感、所想,具体有: a.教师完成一定教育教学任务的措施。要特别重视那些与众所周知、习以为常的观点、做法相矛盾的事实。例如,广东特级教师丁有宽总结的“偏爱差生”的教育顽童的经验,就是与教师特别关爱自身感到得意的同学这一常理、常情相左的。但恰恰是这些与众不同的事实成为了新的教育思想的生长点。 b.同学对教师所采取的措施的反应和态度。这点往往是许多教育经验总结容易忽略的。它们对教师做什么,如何做都有详细的论述,但对同学的反应和态度和很少提和。这就影响到经验的全面性、客观性。 c.所达到的教育结果。对教育结果应实事求是,不要报喜不报忧。许多教育经验总结往往只谈进步和成果,不谈挫折和困难、抵触和矛盾。这使经验的适用性大打折扣。因为其他教师会更想知道在采取这些措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d.对此的感想、评论。 (2)教育经验总结中的观点提炼 并不是对先进经验的任何描述都能揭示经验的实质。对于那些把各种做法、措施像记流水帐一样罗列出来的经验总结,读者是难以从中吸取有启发、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必需注意进行观点提炼。 观点提炼的主要思维过程是:分析各种做法、措施的内在联系和一起特点;用简洁明了的词、词组或短句表达每一做法、措施;尽量使这些表达具有结构上的一致性,并且具有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性。 湖北省石首市实验小学实施了“优势教育与和谐发展”课题。课题的一篇总结文章概括了优势教育课堂教学时序结构的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以“知”引“不知”——激发同学表示欲阶段; 第二阶段:以“惑”引“释惑”——诱发同学胜利感阶段; 第三阶段:以“懂”引“用”——发展同学自信心阶段。 假如我们要想更概括地表述这三大阶段,那么我们可以以“三引”来表述。 北京市宣武区新世纪实验小学在构建素质教育的办学模式中,提出了“三体结合”的教育模式和“三动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