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教师容易犯的错误:以孤立来惩罚幼儿
案例呈现
大(三)班正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坤坤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没有仔细听讲,他正用手撩前面琪琪的小辫子。琪琪皱了皱眉,摇了摇自己的头。坤坤又开始揪琪琪帽子上的毛,琪琪把椅子往前挪了挪,坤坤也将椅子往前挪。琪琪受不了,叫了起来:“老师,坤坤老是给我捣乱。”教师大声对坤坤说:“坤坤,你给我坐好,再不听话,就让你一个人做到教室的最后面!”坤坤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脸上流露出害怕的表情,可手却没停。琪琪又说道:“他刚才又揪我帽子上的毛了……”“好了,好了,不许说了,你们听好了,从今天开始谁都不许理坤坤,我们都不理他。坤坤,你把小椅子搬到最后面。”坤坤极不情愿地做到了最后,有些难过的样子,但随着老师话题的转移,他又恢复了满不在乎的样子,东张西望,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分析与建议
年龄越小的孩子向师性越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大班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阶段,教师作为孩子眼中的权威,他们的话尤其是命令性的语言对于幼儿来说就是判断事物的标准。
孤立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其他幼儿对坤坤的排斥,无形中在坤坤和其他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使坤坤被迫陷入与同伴交往的困境。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可能会采取消极的行为方式予以反击。这种情况会造成恶性循环,即坤坤的负面行为越多,其他孩子越肯定了他是个捣乱的坏孩子,也会更加排斥他,同时强化了他们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对坤坤的消极态度。
学前期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认知、交往技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坤坤始终被同伴孤立,将会失去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对坤坤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此外,坤坤与同伴这种敌对的状态不改变的话,也会干扰他正常的探索活动,降低他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
面对上述案例中坤坤这样的孩子,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1)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本案例中,教师只听另一个孩子的描述就断定坤坤的行为不对,并武断地进行了压制性处理,是不恰当的。此时,教师应该请坤坤讲一讲他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坤坤是因为“琪琪的帽子很好玩”才去摸帽子,教师可以引导大家快速地看一下琪琪的帽子,并与大家约好活动后再一起来仔细观察,把坤坤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中来;如果坤坤只是“想跟琪琪玩”,通过摸帽子引起琪琪的注意,教师应适时地引导他下课的时候再和琪琪一起玩,但老师讲课时要认真听讲,让他和琪琪比一比两个小朋友谁的耳朵灵、会思考;当然,如果坤坤是因为对教师的活动没有兴趣,在开小差并影响到他人时,教师应通过让坤坤与教师互动、回答问题参与到活动中来,或者以讲悄悄话的方式提醒坤坤注意听讲,引导坤坤关注课上活动。
(2)耐心帮助幼儿,明确行为要求。教师要多关注坤坤的举动,对于坤坤不正确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明确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教师此时不适合说一些反话或是隐语,因为年幼的孩子有时并不清楚教师话语中暗含的意思。教师还可以在同伴中给坤坤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鼓励他向班上的好孩子学习,把抽象的要求具体化。
(3)对于孤立的教育方式已经产生的消极后果,如坤坤在同伴心目中的不良形象,教师一方面要有勇气寻找合适的机会,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解释是自己太生气才会这么说,这样说是不对的,不应该不理睬坤坤,应该想办法帮助他才对,等等。这种做法既可以降低坤坤在同伴中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能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善于将集体力量用到积极的方面。可以鼓励孩子们帮助坤坤取得进步,让大家一起监督坤坤,在坤坤取得进步时为他鼓掌加油,在他犯错误时指出错误指出,并帮助他改正。让坤坤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同伴的友爱,逐渐被新集体同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