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辽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第十六课形式多样的页面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20:5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的思想,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页面设置的操作方法;
3、学会设置形式多样的页面边框。
二、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1课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页面设计的操作方法。
难点:对“页面设置”对话框的操作。
四、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让学生输入《有这样一方沃土》并插入图片,教师巡视检查。
2、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word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了对艺术字、剪贴画、图片的处理设置方式,能够运用Word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字处理操作,有设计简单图文并茂Word文档的经验。那么怎样使文章更美呢?请同学们看教材27页的“看一看”。 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教材中的实例,提问学生:你能发现这个文档与我们前面学过的文档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略)。
导言:“给文章加上美丽的页面别框,会使文章更加赏心悦目。”这就是我们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结合“学知识”学习新课。
(1)页面设置
页面设置是Word进行文字编辑的重要技巧,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在课内采用演示与练习想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演示页面设置的操作方法:
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页面设置”,打开“页面设置”对话框,进而强调
页面设计的对话框设置的步骤:
①选择“页边距”选项卡对页边距进行设置;
②选择“纸张”选项卡对纸张大小进行设置。
(2)设置边框和底纹
这一部分操作比较多,可以鼓励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先自学教材再进行操作:
第一步:选定一段文字;
第二步:单击“格式”菜单中的“边框和底纹”对话框:①选择“边框”选项卡对文字、段落设置边框;
②选择“页面边框”选项卡设置页面边框;
③选择“底纹”选项卡对文字、段落设置底纹;
④选择应用范围
先看书自主操作或者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再找学生进行演示,教师可进行各别辅导,最后总结、评价和奖励。
(三)结合“练技能”进行课堂练习。
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可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地参照教材上的实例进行独立创作,不要求学生创作的文档与教材一致。然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并讲解。归纳出
如下步骤:
(1)打开《有这样一方沃土》文件。
(2)对文件进行页面设置
第一步: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页面设置”,打开“页面设置”对话框;
第二部:设置纸张大小
① 选择“纸张”选项卡;
② 设置纸张大小为“自定义大小”
③ 设置宽度;
④ 设置高度
⑤ 单击“确定”按钮
(3)设置页面边框
第一步:单击“格式”菜单中的“边框和底纹”,打开“边框和底纹”对话
框;
第二步:设置页面边框
① 选择“页面边框”选项卡;
②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艺术型;
③ 单击“确定”按钮
第三步:用学过的知识,在文章合适的位置插入一副图片,一茶色做背景。
(四)巩固练习。
1、结合“动脑筋”部分完成。
第1题教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再请学生进行演示和说明。
第2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再小组协作学习后归纳出学习的成果。
2、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设一张加边框、加底纹的节日贺卡。在节日到来之际送给你的亲人、好朋友等。这一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五) 教学评价
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作品中选择典型作品进行讲评,也可以再课内组织展览或小竞赛。然后让学生的作品进行修改后,保存到作业文件夹中,便于评价和展示。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学到了什么?(在Word页面的边框和底纹加上美丽的边框和底纹,会让文章更加赏心悦目,美观大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21:00:04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通过情景的创设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趣味闯关活动,借助层层深入式的探究运用,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等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和提升,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12: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