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数学课程规范》的逐步实施,课改的理念也逐渐被老师们所接受,它以开放的姿态展示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走近儿童的生活,为同学提供丰富生活背景,这些正是激发同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同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
一、发明情景,学习数学。
心理学研究标明,学习内容和同学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同学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同学发现数学就在自身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第五册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改变以前教材偏重知识学习,着重算理、算法。强调计算速度和熟练程度,同学感到单调枯燥,而且信息量少,思维狭窄,未能把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我让同学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余数”现象,例如,用花盆安排联欢会场,分食物,学具分配,衣服钉扣子,植树问题等等,同学充沛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在心理上驱动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发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我还组织同学,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重点通过分食物和学具的分配这两种生活的情境,了解到平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另一种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平均分。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数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这一情境中,同学获得了胜利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运用生活,感受数学。
只有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不时地获得体验,才干使同学真正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到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同学的年龄特征,设计一些数学任务、数学问题,让同学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就在自身的身边。如在小数计算教学中,我要求同学自身到商场选购单价为几元几角几分的商品,并把两种商品的总价加起来,知道自身应该付多少钱。让同学体会到学习小数加法的实际需要,以激发同学对数学知识的认知需求。同时,同学还可以借助表示元、角、分的数对齐相加的道理,促进同学对小数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又如,在认识1厘米
的教学中,让同学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量一量、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不是。这样不只能让同学体会长度单位的价值,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丈量长度,使同学对米和厘米的认识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在生活实际中建立起鲜明的表象,以后再估计物体的长度时,他们就会把物体的长度与生活中获取的表象联系起来。使同学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这样就能让同学从实际生活中来学习数学问题,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主动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与同学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同学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同学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可以让同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