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研修项目之四:对教学互动有效性的反思与思考
叶澜教授曾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也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的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的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也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 对有效互动的理解不到位。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较多,缺乏动态生成的多向性于交互性。另一方面,课程资源没有***地成为师生互动的媒介,开发不到位,缺乏更深刻的挖掘与再创造。
2、 少数人动,多数人不动。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单项活动,能够产于教学活动的主要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强、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被忽视,甚至被掩埋,尤其学习困难的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
3、 学生动,老师不动。这一点在自己的课堂上比较突出,往往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参与活动,教师袖手旁观,无所事事,不能投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及时捕捉信息,进行有效的点拨和评价,属于一种放羊式的互动管理。
4、 形式上动,本质上不动。数学课堂的互动主要是指思维上的互动,自己因设置的问题价值不高,针对性不强,即使形式上动起来了,其实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互动中仍缺乏积极的思维。
针对以上问题,我的思考是:
1、 教师的角色意识要改变。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活动应该是在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中动态生成的。教师不能再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真正投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①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以及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②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等分层要明确,做到心中有数。③对教学环节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课堂节奏的充分预设。④对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的精心选择与准备。⑤对课堂提问的精心创设,问题要清晰有价值,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大众性,广度和开放性。
3、 课堂上平等、对话交流、倾听氛围的创设。充分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创设师生间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情景,努力使学生在民主、愉悦、自信、轻松的氛围中与老师进行语言对话和心灵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