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9 13:28:00
|
只看该作者
展;2.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注重教 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4.实施同事之间的教师评价;5.由评价者和教师配对,促进教 师的未来发展;6.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7.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8.扩大交流渠道; 9.制定评价者和教师认可的评价计划,由评价双方 一起承当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10.注重长期的目标。
从以上王教授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论述中,我 们能够感受到“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人文气息与道德 感召力。它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教师的内部激励;它回归了人的实质,使教师成为目的而不再是 工具;它强调人们的道德高尚,使教师远离庸俗……但这种 评价自身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
(一)人性理论:“自我实现人”理论与其缺陷
人性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可回避的理论前提。发展性评价是把人假设为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人”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53年提出的。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即是指人体内有一种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人只有将潜力充沛挖掘出来,才气充沛表示出来,才干获得最大的满足。该理论假设,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指导的。这种假设极大地丰富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它认为管理不是控制人完成任务,也不是调节人际关系,而是寻求什么工作对什么人最具有挑战性,让人在工作中充沛发挥自身的潜能,充沛施展自身的才气,从而获得最大的满足,最终迈向自我实现。在此基础上,麦格雷戈提出人性假设的Y理论:工人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般自然;他们会主动寻求责任,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每个人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发明性和正确决策的能力。
人性的假设是否合理客观,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发展性评价对人性的假设客观吗?马斯洛自己认为:人有多种需要,按层级排列为:生理需要、平安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但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之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出现。在同一时期,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并存,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只是对行为的影响力量减轻而已。麦格雷戈也提出了关于人性的x理论,他认为员工天生厌恶工作,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逃避工作,因此必需采取强制措施或惩办方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大多数员工喜欢闲适,缺乏进取心、责任心,因此要指挥、管理他们;员工工作是为了金钱和物质,因此要用高工资来刺激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到20世纪70年代初雪恩等人提出了复杂人假说,认为“商品人”假说、“经济人”假说、“社会人”假说、“自我实现人”假说都有其缺乏。“复杂人”理论的主要含义是: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并随发展条件而变化;人在同一时间里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相互作用并结合为统一的整体,从而构成复杂的动机模式;动机模式随工作与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由于需要不同,人们对同一管理模式会发生不同的反应。到了21世纪,“知识人”理念的出现又开始影响人们的管理方式……
(二)管理范式:人文主义和其缺陷
发展性教师评价采取的是人文主义的管理范式。教育管理领域的人文主义范式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格林菲尔德(Thomas Greenfield)所代表的现象学学派在与格林菲斯(Danie E.Griffiths)所代表的“理论运动”学派的学术争论中提出的。格林菲尔德反对把科学主义范式应用到教育管理中,他说:“我把系统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思想看做是管理研究中的意识形态霸权,毫无疑问它们是一种很糟糕的理论,并且导致没有结果的研究”;他反对自然系统论的组织观——组织是独立于人的,是有自身生命的真实实体,组织改革的重点在于结构。他提出并论证了人类发明论的组织观——组织是依赖于个体和人的目的、意志和价值,是被人发明、构建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组织改革的重点在于其中人的价值的改变,组织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如何指导和塑造他人的、如何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或者说“管理的实质就是鉴赏(appreciation)、判断和平衡(balance)”;他提出了一种广义的科学观,这种科学观不再把研究局限于事实问题,而且包括价值 ——“当然,有一种更加广义的科学观,在此,科学家仅是实际的观察者而且也是实际的解释者。这种观点供认,我们所称的科学真理内含了人类的兴趣和其种种可能偏见。我相信,这样的广义科学观适用于教育管理研究中”。广义的管理科学概念将把管理科学看成是具有价值并从属于价值的科学。格林菲尔德推崇的教育管理学不是教育管理科学,而是教育管理现象学,这种“现象学研究应把重心放在管理的现象学实际上。
然而,人文主义管理范式的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示在:1.在知识论上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价值的作用。固然,人的主观价值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主观价值又总是与一定的事实相联系才干发挥作用。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它还不如后实证主义的知识观。因为这种知识观认为,价值事实才是知识的获取和验证的基础。2.忽视了从静态的角度研究组织结构的必要性。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组织是不能离开人的。研究组织要把人放在重要地位。但在特殊情况下只研究组织的结构还是必要的。如研究组织的组成要素,就不一定只强调组织中人这一个因素,组织中其他因素如规范、机构等都是可以研究的。3.突出了价值、伦理理性和人的非理性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而贬低了认知理性的作用。事实上,管理和决策是这两种理性一起作用的结果,忽视哪一方面对管理和决策来说都是不利的。格林菲尔德自己对其观点也进行了修正,在他去世前一年谈到:“我并不怀疑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正如,我不怀疑从门离开房间,比从墙壁、地板或者屋顶离开房间是一个更好的途径。我是说,也许门并不是离开房间的唯一通道,可能还有一个窗户——即便是在40层大楼上。”
四、客观地对待教师绩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
(一)我国教师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教师管理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绝不能照搬他国经验
早在上个世纪初,以泰勒为首的古典科学学派,出于对仅凭主观经验进行管理的不满,在效率为本的旗帜之下,以科学化、理想化的管理理念掀起了企业的科学管理运动,其中,泰勒强调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法约尔等强调管理原理和原则的科学化和理性化,韦伯强调组织制度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等。在他们的倡议下,形成了管理学史上第一个高峰——科学管理高峰。随后,尤其是二战之后,在人际关系学派和行为科学学派的研究与推动下,又形成了管理学史上的第二高峰——管理科学高峰。相应地,西方的学校管理也在科学主义的大旗下走过了类似的科学化过程。先是斯保丁和博比特将泰勒的观点搬用于教育管理,着手教育领域的丈量和评价以和对教师的教学和同学的学习进行量化控制等;继而是法约尔将企业管理的研究推展至包括教育管理在内的一般管理,主张加强管理教育,要求人们遵循管理原理和原则;再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在教育组织内的实践,旨在建立一种理性、秩序、制度化的教育组织系统,以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有效发展。此后在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下,20世纪中叶以后,格里菲斯(Griffiths,D.E.)、哈尔品(Halpin,A.W.)、盖茨尔斯(Get —zels,J.W.)等人发起了一场旨在梳理和总结前几十年教育管理研究的效果和经验,提升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进而为教育管理实践提供可以运用的科学知识和其严谨程序的“理论运动”。
可以说,西方国家经过了工业革命和科学管理运动的洗礼,教师绩效评价已经相当完善。而我国社会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对个体独立的手工业操作保守和自给自足的农业习俗是很习以为常,远没有培养出自身的“工业习惯”,比方严守时刻、按时出勤、接受外在的监督、工作规范化、精确化等。所以我国在教师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绝不是规范化过头、个性化缺乏的问题,而是西方国家工业化早期遇到的教师缺乏纪律、教师工作缺乏规范、教师劳动激励缺乏的问题。因此,我们把西方发达国家教师管理中针对教师绩效评价“科学化过头”而提出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引入我国,显然不合时宜。
(二)教师发展性评价是从英国引入我国的,但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教师绩效评价仍势头强劲
有研究者称:“80年代末以来,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摒弃这种陈腐的、弊大于利的保守教育评价制度。”实际上,英国从来没有完全摒弃过教师绩效评价(奖惩性评价)制度,它只是认识到了教师绩效评价中的一些缺乏,提出修正性的方法而已。如1986年前后,英国教育与科学部、皇家督导团、男女助理教师协会、萨克福研究小组以和几十位著名的专家就曾经为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进行过“关于现行教师评价制度的前期调查研究”,并达成了下列共识:“现行教师评价制度中的许多理论与方法同样适用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或者值得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借鉴。与自上而下的教师评价制度相比,自下而上的教师评价制度、同行评议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和自我评价式的教师评价制度更加有利于改善教师与同学、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更加有利于加强学校的民主气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普遍担心和惧怕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标明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确实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建立过程,是总结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吸收其合理的成分,参照胜利的教师评价制度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完善的过程。”
而且,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在教育领域掀起了“教育重建”运动,就是把企业管理的一些理念,如重视效率、结果、责任、竞争引入到学校管理中,因此,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与问责,而不是相反。如1983年的《教学质量》和1985年的《把学校办得更好》等,都强调有必要管理教师的“表示或效绩”(Performance)以提高学校教育的水准,并提出要准备通过评价来解聘一些“不达标”的教师。效绩的评价被看作一个将薪金、责任和效绩三者恰当地融为一体的“良策”。进入90年代后期,工党重获政权,为了赢得支持与认可,他们对评价政策作了调整,转向了评价规范的提高,并试图结合效绩评价,推动对教育的管理。因此,1998年12月工党政府提出了将效绩与薪金挂钩 (Performance Related Pay)的教师评价国家体系。
可见,在英国等发达国家,发展性教师评价也并不是对教师绩效评价的否定,它顶多只是对教师绩效评价的一些做法的矫正。
我们供认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更高境界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制度的运用,但它必需以教师绩效评价所达到的严格、精确为实际基础。没有绩效评价为基础,发展性教师评价就是无根的浮萍。而我国的教师绩效评价远没有达到严格、精确、自律的程度,因此,盲目地推崇发展性教师评价有可能使原本就脆弱的科学管理雪上加霜。我想公共行政大师罗伯特·达尔(Robert Dahl)所讲的:“从某一个国家的行政环境归纳出来的概念,不能够立刻予以普遍化,或被应用到另一个不同环境的行政管理上去。一个理论是否适用于另一个不同的场所,必需先把特殊场所加以研究之后才可以断定”,也正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2007年第1期《教育学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