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学前教育质量的评价与分析
尹 凌
在海南省骨干教师培训的学习活动中,我听了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院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丁金霞博士的《做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学前教育质量的评价与分析》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丁博士系统的、由浅入深的、理论结合案例简明通透的讲解中,让我们从教育的质量进行分析,进而了解什么是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结合国家的现状与社会的趋势,并参考了日本及美国一日生活流程的视频,帮助我们深入的思考教育质量的意义,提高了我对教育的认知和了解,了解到教师教学理念是否明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观察、评价与分析。以下是我在学习完后的几点感悟:
一、 “以幼儿为本”。
在丁教授的讲解中,我感受到了我们学习的一些误区,自从开始强调“尊重幼儿,以幼儿为本”后,我们开始逐渐放开了对幼儿的控制,从以往的教师教、幼儿学,改变成了满足幼儿个体需要的模式。例如: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性游戏中,孩子经常自发的产生一些内容、或者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有个别的个人需求不断出现,为此我经常感到困扰,究竟是引导幼儿继续该主题的进程或者让孩子随着幼儿兴趣发展出新主题?然后,在各类课程中还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上一节体育课,孩子在玩球的时候放下了球,想去玩小推车;或者是在运动时,明确表示出不想参与进活动中,想坐着休息……在这种种情况中,我们究竟是尊重孩子的意愿,还是为了保证活动的进行进行一些引导?
在丁博士的讲座中,解开了我这个疑惑,每件事情都要掌握好一个度,虽然讲究“以幼儿为本”,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儿童的将来,不能光满足他们现在的需求,而放弃将来的发展。毕竟,体育活动属于高控类活动,对于动作的的规范化都是有固定要求的,有时不规范的动作会导致身体的损伤,那么老师们难道还要尊重幼儿?让他们随意的玩耍吗?
丁博士的说明令我茅塞顿开,看来我是钻牛角尖了,我们不光要考虑孩子当下的需要,也要考虑到他未来的需要;光考虑他现在开心不开心还不够,还要想到社会和将来发展需要。我瞬间明白了哪些事应该控制哪些不应该去控制!丁博士的讲解让我知道了,我们应该有态度和价值的取向、理念与观念要明确才能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控制或不控制。
二、 高品质的课程核心内容的重要性。
当我了解到了幼儿园质量标准的构成维度后,我也知道了高品质课程核心内容的重要性
(一) 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首先,教师要帮助孩子成为一个主动的人,而不是被动的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有区域活动和自主性游戏,不能全都是集体课的原因,我们在考虑到孩子将来的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必须要保留集体课的内容,但是将一些可以整合到区域活动和自主性游戏中的课程整合进了其中,例如社会和常识。而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让孩子自由的操作,并通过材料与幼儿互动,帮助幼儿在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中得到自我提升,幼儿积极操纵环境而获得知识,获得其有利经验。在幼儿发起的自主性游戏中,我们应该做好自己“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鼓励孩子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尊重幼儿个性,并及时通过有效的回应去促进幼儿自主发展使其获得自己的乐趣,推进活动的发展。
(二) 考虑到身心全面发展。
教育不能偏重于哪一样,每门科目都有其重要性,因此任何教育都要考虑到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尊重幼儿不等于放纵幼儿,任其自然发展,而是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在保证孩子心理健康、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 课程要有所侧重。
除了保证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外,我们还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孩子要有不同的侧重,丁博士的举例很是贴切,例如城里的孩子,我们要多带他们去感受自然、接触自然,因为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缺乏对自然环境的接触和了解,缺乏生态素养。但是乡下的孩子,他们所缺乏的是一些知识性的知识和认知,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继续带他们去感受他们已经非常了解的自然,而是针对他将来发展所需求的方面,帮助他们补充这些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更有目的的根据社会的需求去帮助他们完善自我。
我们还要考虑到教育对个体、社会、国家的价值的实现,培养孩子对家庭、集体、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因此孩子的责任感和生态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培养方面。
在回味、思考了丁博士的课程内容后,我感悟颇多!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明确,真正优秀的教育者,要保持自己有清晰的理念,明确自己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不仅要考虑到孩子的自主性,也要考虑到效率;材料的投放是要能满足幼儿的需要,但是不能被过多的材料、花花绿绿的道具分散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破坏了孩子们的专注感,避免刺激过度,让其难以专注的投入到一些平常的东西中去。
总而言之,一切都把握在一个“度”字上,保持平衡、均衡有度,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宜的引导辅助,让教育蜕去浮华的一面,返璞归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