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东海二中第六届“百花奖”暨课改赛课活动中,历史组高老师上了一节题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在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艰难探索”的公开课。在这节课堂上,我感觉最为典型的体现了时下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冲突——课改、惯性与个性的交织。
首先,高老师的这节课,从指导思想到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一直力图贯彻课改精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比如,在教学之前,通过学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问题化、具体化的分解,以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且在上课之初,通过黑板展示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了交流和展示。这些都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
其次,高老师的这节课,作为课改课还是不成熟的。如果本着课前教学设计的思路一直走下去,一定会成为典型的课改示范课,但由于高老师还是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克服自己的教学惯性,在接下来的问题探究环节,出现了逆转,由于设计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无法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甚至小组讨论也不可能得出答案。如“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题”、“列宁新经济政策是策略还是背叛题”,这样理论性极强的内容,已经超出了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种情况可能是高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所没有料到的。这个时候高老师已经被自己所拓展的问题绑上了惯性的战车,不得不一一的讲解,即便讲解了,学生还会一片茫然。高老师为什么在上课中会被绑上惯性的战车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其个性使然。高老师是一位勤于阅读,十分内秀的教师,具有理想主义者的色彩,这样的个性本应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但由于对惯性的妥协在课堂上就是对问题要追根问底,对学生的答案,也因追求完美而吹毛求疵。就不得不反复的去讲解自己的见解,从而使课堂再次回到了教师的一言堂。
最后,我想从高老师的这节课中,我得到了如下的几点启示:一、这再次警醒我们备课环节除了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要知道学生的基础是什么,学生的能力有多高。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是说说的,而是要在教学中一以贯之的有目标意识,教学目标不能随意的拔高。三、课改就是要不断的克服自己教学中的惯性,教师的教学要在与时俱进的课改中张扬个性,比如高老师在教学中适当的展示自己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对问题缜密的分析能力,用自己高深的史学素养来征服学生、吸引学生,从而实现课改与个性的和谐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