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参与工作的十年中,学校领导和老师殷切地关怀、热情地协助使我逐渐生长为深受同学喜爱、家长信赖的青年教师,先后获得北京市课改实验工作先进个人、东城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东城区教育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东城区家长培训学校“好老师”、东城区教育新秀等光荣称号。近几年曾获东城区“东兴杯”教学大赛一等奖,并代表参赛老师在总结大会上做汇报课。承当过全国教学交流研讨展示课,代表北京市赴山西做课改公开课。面对自身的生长,我深切体会到学校教科研平台对我个人进步的协助。
回首工作历程,我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了“遵循同学认知规律,开展作文教学”、“小同学科学文化素质评价研究与试验”、“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试验”、“启迪多元智能的智慧”、“21世纪课程改革”等科研课题的研究。学校工作室和年级组的教科研活动协助了我,把我从“闭研”的形式,转向由全体教师一起参与研讨而形成的“群体效应”中。通过群体的合作与交流,扎扎实实提高了我个人的研究水平,进而增强我个人的教学综合素质。学校还让身边的市区级骨干带领我们这些年轻老师一起学习《新课标》中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手把手的教我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慢慢的我觉得自身已经能和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小朋友们很愿意上我的课。校领导和老师看到我的点滴进步,鼓励我积极参与区教研活动。为了让青年教师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学校每年举行一次教学评优课大赛,给每一个青年教师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在相互交流与观摩中我们不时幼稚,一次次得到锻炼。
我们学校的电子备课刚开始还是采用自身独立备课的形式,但老师们觉得负担有些重,资源要收集,课要精备,工作量很大,交流的机会也不多,慢慢的老师们自发的相互借鉴学习,一起研究。由于目标一致,学习需求的相同,集体备课的形式无形中同样形成了很好的学习型组织。我们在通读《课标》、《教材分析》之后广泛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分单元备课、课件制作、查询优秀教学设计等等,开学之后进行资源汇总。在一学期的一起研究中大家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各自在教育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丰富完善优秀教案,同时又体现了各自的教学特色。而在这样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过程中,自身原有的教学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校本科研的平台又把我们推到了市区甚至全国级的大平台。仅试验一年时间,我就做区研究课、展示课5节。为了能写出高质量的优秀论文案例,我们一起研讨如何抓住教育教学的闪光点。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课题组的老师多次做课,发表教育教育论文。仅我个人就有20余篇优秀论文和案例发表或取得全国市区级一二三等奖。慢慢的我发现这点滴的积累与磨练之后更多的是收获。因为我们通过研究更加了解同学,更加熟悉教育规律。
2004年,对我来讲是考验与收获的一年,年初我有幸参与了东城区“东兴杯”教学大赛。在此期间经历了说课、预赛、决赛层层选拔,在这半年时间时间里,学校教科研平台又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我们一起研究教材、备课和制作课件,充沛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我们推行独立备课——分组说课——集体研课——分别上课——集体评课——修改定课的课例研讨模式,鼓励教师充沛利用信息资源、教学研究、同伴互助等优势,致力于课堂的精彩。在独立备课后,在学科小组会上说思路,再针对说课集体进行研课,形成一个初步的优秀教案。然后运用到实践,即反复试讲,最后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年级间交流、研讨,经过理性分析,提炼,求同存异,完成修改定课,形成优秀课。最后终于取得了教学大赛一等奖的好成果。
之后我又参与全国级展示课任务,现在我又承当了《义务教育试验课程》改革任务,还担当起了年级组长的工作。我从一个还需要其他老师协助、保护的“小老师”转变成了一个要带领全组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的负责人。校本教研平台,使我们不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身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考虑和发明性见解,让自身成为了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在专业上不时生长起来,向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四小教研组长、语文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