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真问题”教学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07: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问题”教学研究



河北 王雅敏







教学是一个不断研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在教学中使用真问题来组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想运用“真问题”进行教学,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样的问题是“真问题”。如果不能对真问题有个明确的概念,就很难组织起真正有效的教学,所以,我们想通过这次培训,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我们历史教学中的真问题;二是如何围绕真问题进行教学。



要想给“真问题”下个定义,难度比较大。同时我想不同的学科对真问题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我想对我们历史教学的真问题提以下几个标准。



一、判断历史真问题的几个标准



1.简单地、史实性的问题,不能算是真问题,如: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什么?这些从基本史实化出来的问题,很难算是真问题。



2.简单重复性的问题不是真问题。同样的一个问题,在一节课中反复提问,这样的问题也不应该算是真问题,如前面说官渡之战的特点是什么?第一次提问时算是真问题,但在学习到后面的赤壁之战时,再问赤壁之战的特点是什么?这一问,我认为就变成了一个假问题了,因为它的思维含量降低了,思维的新异性失掉了。因为我们天天强调过程与方法进课堂,就在同一节课中,你提问了两个非常类似的问题,我想这样的问题很难算是一个真问题,也没有起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不是真问题。一个问题,可能我们老师认为是必要的,但有时可能超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没有相应生活经验和相应的知识储备,表现在讲课上就是出现“冷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是真问题。



4.真问题应该是从史实中提炼出来的,带有一定的归纳性,提升性,不能是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二、避免出现假问题的策略



基本史实、基础知识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学习的,怎样来避免出现假问题?怎样来提升课堂的思维含量?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可以借助学案,让学生进行自学,自己来完成;二是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如学习一个基本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等方面来学习,当然具体到某一个历史事件,可能上面的要素不一定全部掌握。举个例子来说,学习官渡之战,学生就可以自己在书上找到时间──200年,地点:官渡,人物:袁绍和曹操,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关于战争的经过,可以不让学生掌握。可能有的教师要问一个问题,在学习官渡之战时,还应该知道这次战争的特点,那你就可以简单地进行一下补充,可以采取检测的办法,通过设计练习题,以检测的方式来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下面我们以一个实际问题,来说明一下,什么是历史教学中的真问题:



如我们学习“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在学习了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等知识后,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台湾统一是大势所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一是有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作为指导,二是香港、澳门的回归和繁荣;三是中华民族同根同祖,有相同的价值取向,维护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四是国际社会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等。



通过这个问题的分析,再去验证我们刚才提出的四个标准,我想这样可以对我们以后运用真问题组织教学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三、真问题设计的三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问题的设置必须以史实为准绳,决不能任意割舍史实,更不能为尊者讳,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2.整体性原则,问题设置也有一定的包容性,决不要把问题分成条条框框,以免妨碍学生的思维和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在进行学案教学的过程中,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把基本史实划成了条条框框,有些学案分的太细了。



3.量体裁衣的原则,问题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问题既不能过难,也不应过易,应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问题设置是否成功的标准。



四、真问题的设计应起到的四个作用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比较开阔的空间,使他们有自由发挥的余地。问题的指向性减弱,教师隐到了幕后,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向“教是为了不教”迈进了一大步。



2.有助于能力培养,上述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教会学生做人、办事、求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3.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许多学生上完新课后都在思考。



4.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作者简介:王雅敏,河北定兴第三中学教师,中教一级,一直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学生喜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5: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