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 教材分析: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情感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下面以《曹刿论战》为例,具体谈谈教学中对目标的实施。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教学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应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让琅琅书声伴随课堂每一角落,让学生思考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全面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读注释,积累本课丰富的文言词汇。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体会课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简洁精练的春秋笔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前686年,强大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一起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鲁国战败了,但齐桓公还不解气,因此第二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弱小的鲁国面临灭顶之灾。于是故事便由此展开了。 看到“曹刿论战”这个题目,你会提取到哪些信息?请你猜想一下文章将会写些什么?围绕什么来写? 明确目标: 1、 读注释,积累本课丰富的文言词汇。 2、 读课文,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介绍背景,为学生品读课文积累语言争取更多的时间。 二、 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靡(mǐ) |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音、语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3、 通读注释,分门别类积累词汇。 要求大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找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和通假字 (目的在于引领学生通过注释来积累词汇)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
4、 以讲成语故事的形式,感知课文大意。 老师示范: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 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 "自古以来, 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 因为它土生土长, 熟悉道路, 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 不好驾驭 (控制) , 一遇到意外, 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 (原文是“外强中干”) , 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战斗打响后, 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 很快陷入泥泞, 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 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这就是外强中干的故事。 学生讲述:一鼓作气的故事。老师随时加以指导。 这样设计:避免了逐字逐句的翻译,节约了时间,又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再读课文,结合曹刿、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谈谈你对这俩个人物的认识。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长勺之战,波澜壮阔,这中间谋士纵横捭阖,将士们激战厮杀。可作者为什么仅仅写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而省略了战场的刀光血影呢?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这样设计:目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既要放得开也要收得拢。放得开,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自由讨论。由于知识和阅历的关系,学生的回答必然不全面,不够准确。作为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讲讲得深,讲得透。 四、 延伸迁移, 同样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曹刿和《公输》中的墨子各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要反对侵略战争,坚信正义必胜思想。 五、总结归纳 1、黯淡了刀光剑影,园区了鼓角争鸣。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的星辰仍然不免让我们回顾,请同学们以读曹刿论战,我读懂了 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