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同步试题和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 16:0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校资料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同步试题
浙江省温州市二中 谢海燕
一、选择题

1.(2013·四川乐山·22)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下列宗教,对维系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利用题干中的“阿拉伯国家”确定此种宗教是伊斯兰教,A诞生于古印度,B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C诞生于巴勒斯坦地区,D的创始人为穆罕默德,他利用该宗教统一了阿拉伯半岛,故选D。

2.(2014·广西玉林·10)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是因为这一年(  )

A.穆罕默德诞生  B.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C.伊斯兰教形成  D.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在那里获得人民的支持,这一年成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解答的关键在于抓住伊斯兰教历元年,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他肯定先于伊斯兰教诞生,所以可以排除A,伊斯兰教形成于610年,排除B选项,阿拉伯半岛是在穆罕默德去世之前完成统一的,所以D也不是正确选项。

3.托尔斯泰说:“穆罕默德圣人,他引导全阿拉伯人走正道, 既为阿拉伯人民避免了流血与牺牲,又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文明进步的大道”。下列事件中与穆罕默德有关的是(  )

①610年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②622年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③著有《医学集成》一书    ④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了解穆罕默德为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半岛统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四个题支中只有《医学集成》一书是阿拉伯著名医生拉齐斯所做,将这一错误选项排除即可。

4.(2014·山东泰安·29)下列有关宗教的材料,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是(  )

A.“众生平等”“忍耐服从”    B.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C.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  D.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世界三大宗教的区分和综合理解能力,考查的关键点在伊斯兰教,其中A选项是佛教的主张,B选项是基督教的主张,D选项是中国道教的教义,这三个选项与题干要求均不符合。

5.(2014·江西省·11)《阿拉伯通史》中写道:千余年,朝觐圣地的制度,对于凝聚全世界的穆斯林,起了重大的作用。这种制度几乎使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能一次长途旅行。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旅行”的目的地是(  )

A.印度  B.巴勒斯坦  C.罗马  D.麦加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伊斯兰教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答题时只要能抓住题干中的“穆斯林”,知道穆斯林就是伊斯兰教教徒,从而判断“旅行”的目的地就是伊斯兰教的创始地麦加,从而确定答案D,而ABC都是干扰项。

6.(2013·湖南衡阳)它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于8世纪中叶建立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把东方和西方连接起来。该帝国是(  )

A.阿拉伯帝国  B.古希腊  C.古代波斯  D.奥斯曼土耳其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阿拉伯帝国,从题干中的这几个关键词“伊斯兰教”、“8世纪中叶”“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能够得到答案为阿拉伯帝国,其他选项均不符合这几个词的描述。

7.(2013·湖南株洲·12)世界文明是在不断冲撞和融合中向前发展的。把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从东方传入西方的是(  )

A.古代印度人  B.古代罗马人  C.古代阿拉伯人  D.古代日本人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成就,审题时注意的关键是把零在内的10数字传入西方,而非发明这10字数字的,所以正确选项为C,而A选项中的古印度人是这10个数字的发明者,其他选项为干扰项。

8.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通过“阿拉伯人的口”将哪些中国人的发明传入欧洲。(  )

①造纸术  ②指南针  ③火药  ④0到9的计数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考查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审题的关键是从中国传入欧洲的发明,在题支中造纸术、指南针、火药都是中国人发明的,而0到9的计数法则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故否定题支④,正确答案为A。

9.辉煌的阿拉伯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瑰宝,阿拉伯人能够创造辉煌的文化是因为(  )

①阿拉伯人们信仰伊斯兰教  ②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各地文化

③阿拉伯帝国特殊的地理位置  ④阿拉伯人重视教育和知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考查阿拉伯文明的成因。阿拉伯文化的繁荣得益于阿拉伯民族对教育、知识的重视,得益于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阿拉伯善于吸收消化其他地区的文明。阿拉伯文化是以伊斯兰教教义为指导,但并不是其繁荣的原因,正确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宗教宣传:“除了安拉,再没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材料二:穆罕默德说:“人们啊!每个穆斯林是另一个穆斯林的兄弟(姊妹),所有穆斯林都是一族。人们啊!你们要事奉真主,须服从你们正义的领袖。”

(1)根据材料,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宗教?该宗教产生于何时、何地?

(2)请说一说该宗教与麦地那有关的重大事件?

(3)结合材料分析这种宗教的宣传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扩张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伊斯兰教,公元610年,麦加

(2)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这一年也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3)伊斯兰教用一神教取代阿拉伯人原始的多神教,符合阿拉伯人民渴望统一的意愿,为建立统一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只要基本表达上述意思即可)

【解析】课标要求为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创立年代与地区,分述它们历史上的兴盛时期和影响范围,属于识记、理解层次。此题旨在让学生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及其对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影响。试题体现了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时,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理解宗教对政治、社会生活巨大的影响。

(引用自:课时特训·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 16:07:58 | 只看该作者
12.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上图是阿拉伯数字,请在方框内填上相应的数字。
(2)这些数字是由谁发明的?又是怎样传到西方的?
(3)在世界文化贡献方面有这一样的说法“希腊人的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脚”,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阿拉伯人的脚”的理解,并结合地理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0;1;5;9;150  
(2)古印度人,阿拉伯人学会使用并加以改造,将这种数字传播到了西方。
(3)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地理因素看,这主要是因为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
【解析】课标要求为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相互交流与影响的事例,体会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此题主要让学生体会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对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影响,属于识记、理解、体验层次。以阿拉伯数字为例,感受阿拉伯人在文化创新方面的重要成果,了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贡献。
13.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在西方的欧洲人还在野蛮的深渊里挣扎的时候,阿拉伯人的文化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并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结合《阿拉伯的扩张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穆罕默德说:“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
阿拉伯格言:人最美的装饰品是知识。
材料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繁荣,往往得益于这个国家、民族的崛起和逐步强大。
(1)西方学者认为“阿拉伯人的文化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请你列举两项文化成果加以证实。
(2)请结合《阿拉伯的扩张图》和材料,探究为什么阿拉伯人能点燃文明之火?
参考答案
(1)翻译、传播欧洲著作;改造、传播阿拉伯数字;医学发达,有《医学集成》《医典》等著作;制造了许多精密的天文仪器;《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不朽之作等等(写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
(2)①阿拉伯人重视教育和知识,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和兼收并蓄的态度
②阿拉伯帝国强大
③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优越
【解析】课标要求为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相互交流与影响的事例,体会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此题主要考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成就,探究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包括识记、理解、运用层次,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通过图文资料,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03: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