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随笔 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 09:4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作……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罗曼·罗兰以其亲身的经历及多年的心血著成了这部120万字的巨著,主人公克里斯朵夫的经历带给读者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精神的洗礼。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十九世纪末生于德国莱茵河畔一座小城的音乐家,他家境贫寒,但倔强、自尊,绝不向权贵低头。凭着他体察天籁的音乐家的天份和后天的勤奋,他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作曲家、演奏家;但由于他的不肯媚俗,他的音乐被当地所谓有地位,有品味却对音乐毫无感觉的上层人士非议、排挤、打击。他痛苦于这种孤独的处境,但凭借坚强的人格和一如既往的勤奋,在无人喝彩的暗夜中默默前进着,这使他的音乐磨砺得愈发风格独具,闪耀着天才的火花。

他因故远离祖国,流落巴黎。在那儿,他发现了那些操纵法兰西上层文化的名人、沽名钓誉的政客及所谓新派艺术家涂脂抹粉的嘴脸。他与这种浮华颓糜、无病呻吟的文化空气格格不入。在自己的祖国时,他精神上的创作是孤独的,在异国他乡,他仍然孤独地走着自己的路,渐渐形成了热情、狂放、飞扬的音乐风格。在异国敌对的气氛中,穷困潦倒的他被剥夺了最后一份糊口的工作。因长饥饿引发的一身重病险些夺去他的生命。后来大病初愈的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奋斗、拼搏,在生活的泥潭中支撑着。

倍受生活磨难的他晚年隐居瑞士,十年反思,十年隐退后的他形成了明朗、清新、恬静的音乐语言,就在他最未料到成名的时候却声名鹊起,昔日攻击他、谩骂他的敌人此时都赞美他、颂扬他,整个欧洲都在疯狂地演奏他的作品。他年轻时为之奋斗的一切已经成了千真万确的事实,但此刻他早已身居热闹场外,多年与生活拼搏的经验告诉他此刻的成功是多么虚妄的幻景,一切对于他都已成了身外之物,他更专注于内心的静修和从更高层次挖掘音乐。

感情上,每一次他以整个身心去爱,却往往被现实的冷酷击得粉碎,每一次失败的爱情都带给他极重的创作,但也一次次捶打了他的心灵,塑造出他坚强的人格。每一次从爱情的暴风雨中走出,他都会从旧的躯壳中蜕化出来,思想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他的音乐也正因为得到爱情的滋养而更加丰满,更加富有人情味。

一个大音乐家,在童年贫穷的苦水中泡过,在青年拼搏的绝望中熬过,在中年痛失真爱的悲伤中住过,终于到达了晚年清明恬和的心灵状态,他的音乐造诣已经远远趣出了同时代人们的理解能力。从年青到年老,思想的前卫永远造成他精神的孤独,但他已经习惯于住在孤独中,习惯于不为外人理解地在寂静的旷野中奋力前行,尽管无人相伴,但他不届的精神支撑着他向着真理的曙光前行。

本书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是一个大艺术家的成长之河,也是整整一个时代的音乐乃至艺术的发展嬗变之河。

约翰·克里斯朵夫,一半像贝多芬,一半像作者自己,一生追求真、善、美,不断反抗腐朽没落的艺术和庸俗的社会环境。作者通过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奋斗,表现了一代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彷徨、追求、苦闷和幻灭,反映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强者意识。

约翰·克里斯朵夫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使他对现实不满,同时却又对统治阶级抱有一定的幻想,日趋破产的社会经济地位使他接近、同情人民,而个人英雄主义又使他不相信人民的力量,远离人民;进步的观使他主张艺术接近生活,接近人民,造福人类,而对艺术的偏执的信仰又使他呼出“不能拿艺术去替代一个党派服务;”受压迫的阶级地位使他性格坚强,而个人主义偏见又束缚着他,使他软弱无力,小资产阶级的正义感使他与社会对立,反对不平反抗压迫,而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又使他与现实妥协。这个里充满“大人物”“英雄”观念而实际上被日益挤向被迫者行列的小资产阶级飘零子弟,生活在统治与被统治间的夹缝里,造成了他性格的矛盾性、复杂性。

总而言之,约翰·克里斯朵夫还是一个成功的音乐家,他以他毕生的奋斗,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4: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