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从去年开始,每周的干部例会上加了一个固定环节——每周荐读。流程很简单,每次例会时,第一项议程是荐读一篇千字文,大家依次轮流进行下去,一人荐读,三人评读,紧扣学习内容和学校实际谈感悟体会和启发思考,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将自读和共读结合起来,让每一位进入学习场的参与者在读读、议议的过程中形成共鸣,达成共识。
新学期的第一次干部例会由我开始第一次的理论荐读。这次荐读的文章是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文章《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这篇文章通俗易懂,观点鲜明,对实际工作启发意义大。
文章的前半部分强调了老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是做什么的?是在课堂上教别人爱学习、会学习的人。这是我们天天要做到的工作,但我们自己呢?我们自己爱学习、会学习吗?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有何脸面和资格去教学生爱学习和会学习?乌申斯基曾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根底是人格影响力。人格不是抽象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人格的具体体现。是否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也是教师人格的一部分。那种对学生大谈学习,自己却不爱学习的教师,是没有教育人格的教师。
文章的后半部分提出了一个观点——教师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现场学习力。中小学教师不可能再像大学生、研究生或高校教师那样,可以坐拥书城,在书斋和图书馆中学习,他们大量的时间是在教育教学的现场。
对教师来说,至少有四种类型的现场:
——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我们能否把自己的教学现场作为学习反思的对象,让这样的教学日日滋养自我?
——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如其他教师的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现场,我们又能够从中学到什么?
——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这是教师参加的最日常性的活动,包括集体备课、读书沙龙、专题研讨等多种活动形式。这样的学习活动到底对我们的教学有多大的提升?
——各种培训、讲座现场。如何避免“听的时候很激动,听完很平静,回去很麻木,一动也不动”?
同样置身于上述现场之中,不同教师的收获会大不相同,区别在于每个人的现场学习能力的差异。
良好的现场学习能力表现为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有这些能力的人会带着两种东西进入现场。
一是钉子。我曾经陪同叶澜老师去听课。听课过程中,我的手机短信、电话不断。她马上提醒我,既然在听课现场,就要全神贯注。她听课时,手机处于关机状态,听课笔记从头记到尾,她的注意力牢牢钉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这就是“专注力”。
二是钩子。努力把现场中涌现的有用资源“钩”出来,有的钩出的是珍宝,有的钩出的则是不值一提的草芥,此谓“捕捉力”。把有价值的东西“钩”到笔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依然不够,还要“钩”到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这叫“转化力”。即把听到的上出来,把上出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这种“转化力”是教师现场学习力中最关键的能力,它集中体现了教师学习的宗旨:为转化而学习。
在随后一周的教师会议上,我再次把这篇文章向老师们荐读,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置身于同样的现场之中,不同的教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收获,区别在于每个人的现场学习能力的差异。每位教师需要进一步重视现场意识,提升现场学习能力,修炼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真正实现符合教师职业特性的学习方式:为现场的学习,在现场的学习,回到现场的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