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回归真实生活 绽放德育之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08:4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但现在一些品德课堂教学却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仅仅局限于书本,使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未能对学生产生触动和影响。因此,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形式上,要积极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并积极提倡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品德课中的认识。
【关键词】:课程标准品德教学 生活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它明确告诉我们,整个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通过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学生生活,围绕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这真是给我们《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找准了定位,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每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生活课中必然清晰地记载着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点点滴滴,直接地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而学习经历将是他们今后人生发展的第一段阶梯。鲁洁教授曾说:“品德课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课堂知识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感受、思考,将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展开并不断充盈、完善,使他们生活得更有意义。

一、价值引导,遵循规律

“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追求的理念,当学生切实感到课堂上发生的一切能够教给他们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能、解决他们在生活中产生的困惑时,他们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的课堂教学就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的桥梁,实现了课程“为了生活”这样一个根本的目的。

1、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都说道德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尽可能地创设“生活” 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作用。又因为《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涉及的面很广,地点、时间、空间的跨度也非常之大。品德教育中有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更应该创设贴切的情境,把生活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在经历“课堂准生活”中用心去体验和感悟。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春天来了》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学生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春天在哪里》的歌曲,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学生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放风筝了。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生3说:我发现春天小蚂蚁都出来了。

    生4说: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

    生5说:春风吹在我的身上真爽,春天真好啊!

    ……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这样,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渴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品德与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和我们日常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努力做到“课堂与生活‘零距离’”。

2、联系实际体验,让学生在经验中理解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必须要联系生活的事件、生活的体验、生活的空间、生活的领域,要结合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区、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是啊,解读课标我们明白: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且还是经验生成的过程。而学生也不是书本中的人,他需要有一个开放的空间,需要有一个尊重他生活的领域,因为学生是生活中人,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是在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的品德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的说教,才能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让学生容易理解明白。例如:教学第三册《做诚实的好学生》这一单元时,我总觉得中只讲述课本中《皮诺曹的鼻子》这样一个故事,学生是不可能明白做人诚实的重要性的。如果加上班上学生平时这方面生活的事例,学生就更能明白在生活中应如何去做,怎样才是一个真正诚实的学生。再如教学第一册《我是小学生啦》主题三《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时,我事先先用数码相机拍下了学生们在校园里生活的一些场景。课堂上,在让学生充分讨论: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做?这一问题后。我对学生们说:“小朋友说得都很对,但做得又怎么样呢?课前老师把同学们在学校里的一些表现拍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谁集体的事情主动做了,谁还让妈妈提书包,没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有谁最讲安全守秩序,又有谁不注意安全,出了小事故。”这样,课堂上当场反馈,最大程度上把课堂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课堂上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发展自我。真正做到“课堂与生活‘零距离’”。

3、延伸课堂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生活。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沟填满。”可见,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这就告诉我们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必须让学生把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发展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课堂的“延伸”,给学生架设一条道德认识转化的桥梁,让学生们的知识、观点、思想经常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在实践中经历生活。教学《我爱我生活的地方》时,我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去参观环境优美的校园、学校附近的社区、风景秀美的森林公园……感受“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让学生到附近的超市买一次东西、打一次IC电话,乘坐一趟公共汽车……感受“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方便”;让学生参与村“送温暖”活动、帮邻居做好事……感受“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温暖”;还有让学生制定“绿色行动”计划:拾垃圾、清除小招贴、为小树浇水、等活动实践“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一系列的活动把课堂延伸到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实现了“课堂与生活‘零距离’”。

二、在课程实施中,让品德教学回归学生生活。

根据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大致可理解为: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他们的真实生活。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在教学活动之前,做学生生活的有心人,一方面要了解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行为习惯与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程序,生活经历等;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可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资料袋,逐步积累每个学生的有关信息,这样可为我们开展活动时能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出发,使学生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学期教育活动计划的制订,较大活动主题的生成确定,为活动开展创建好环境与条件,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在教学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属“活动型综合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要寓教学于活之中。我们教师的角色主要是通过在活动过程中与学生的积极互动,通过参与学生的活动。给予学生支持合作等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表现和交流方式不断进行延伸和扩展活动。如,在课外进行获得直接经验的“体验式”活动学习,探索与解决问题活动学习等。同时,教师还必须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反应,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活动之中,我们还必须在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因为在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者“生活场景”大多是些美好的生活图景。我们教师就是要想办法将这些“美好的生活图景”与学生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例如,在开展“我爱我的家”的教学活动中,教材里讲的是编者设计的某个学生的家庭及家庭活动,在课堂上,教师不应一味去讲述教材里的学生的家庭生活,而应创建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讲述,交流自己的家庭和家庭生活,家庭文化等,使学生了解,关心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课堂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我们要从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新学期新的我”这个课题的教学中,每个学生基本上经历了幼儿小、中、大班几年的教学,已经对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要爱学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为班级扫地、擦桌子等。经过培养和锻炼,已初步具备这些能力,教学时就可组织学生分组表现,交流、互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提升生活经历和能力,达到小学生该做到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课堂生活只是学生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从“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的意义上讲,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学的场所,使游戏、电视和网络,使教师、家长和民众,以及学生自己都成为品德教育者,只有这样让品德回归学生生活才会真正实现。

三、要不断发现提炼回归生活的教学题材

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这也是回归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宿愿,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好、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担任德育功能的《品德与生活》教材应成为引领学生进入生活的桥梁。所以,我们教师一方面要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文本外的教育资源。要善于把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课程中来,从中提炼出课堂活动的主题,收集、锤炼、编排课堂活动中的内容。这样,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贯通,课堂呈现的活动情境是真实的、自然的,为学生熟悉的,是学生自己的,也是学生生活提升发展所必需的。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真实教学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那么,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理想效果必会得到体现。

《品德与生活》课程把学生引进火热的现实生活,在关注生活、体验课程、创造生活的过程中,他们一定能变得更真、更善、更美,道德之花也定能在生活这片沃土之中处处盛开。

参考文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08:46:04 | 只看该作者
选自博客 新鲜小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6 06: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