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有幸参加参加“中国教育梦—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知名校长领导力提升北京师范大学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收获颇多。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约嘉宾,中国政法大学林乾教授的讲座---《曾国藩修身用人智慧》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提到曾国藩选拔武将时强调“无官气而有血性”的选拔标准,对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选拔学校中层领导很有启发意义。
曾国藩作为“中兴第一名臣”,他的修身用人的智慧向来令人钦佩。曾国藩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在没有一兵一卒,没有财政拨款,没有军事知识的“三无”条件下,成为“中兴第一名臣”,历史学家将他列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之首,他的“成大事以多找助手为第 一要义”的思想和做法影响近百年,一直为众多政军商领袖所效法。
晚清以来,八旗子弟遛狗架鸟,醉享太平,耗尽了当年的朝气、锐气、虎气,遇有战事,败如山倒。“扶大厦之将倾”,靠的是湘军和淮军,“法宝”则是曾国藩强调的“军人以气为先”,带兵人要“无官气而有血性”,能够“扎死寨,打硬仗”,将部队带成“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在这里,曾国藩特别强调了武将要“无官气而有血性”。为什么呢?所谓“官气”即圆滑取巧,心窍太多,敷衍塞责,不能负巨艰,担大难;所谓“官气”则容易高高在上,贪图享受,自视甚高,摆起官架子来。“若官气增一分,血性必减一分。”若有这般官气,作为领兵打仗的将军就不可能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更不可能带领士兵在危急关头赴汤蹈火,浴血奋战了。
带兵之人是如此,作为处在学校执行层面的重要角色---学校中层来说同样如此。学校的中层处在学校决策层面和学校老师的中间地带,对上要领会校长意图,对下要组织带动班主任、教研组、老师等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也算是一个“带兵之人”。学校的中层要能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上,站稳讲台,赢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在教科研上,勇于承担课题,务实严谨,勤于研究;在校本研修中,团结同志,以身作则,带领备课组老师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勇挑重担,热心服务学生和家长,积极引领教师成长进步·····这般来做,学校的中层去掉了诸多”官气”,就切实发挥了骨干带动作用,榜样示范作用,在工作中既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那么学校的诸多工作就能落到实处,老师的干劲和精神面貌就会蒸蒸日上。
反之,假若某些中层是为了图享受,图清闲,图名利,图官位而谋取中层领导的位置,那么就会出现,作为学校执行层面的中层领导高高在上,贪图享受,自视甚高,摆起官架子来的诸多”官气”。具体表现为贪图清闲,以各种理由不愿再到课堂一线上课了,或不思进取,课堂教学成绩落后,学生家长有意见;工作上叫苦叫累,拈轻怕重,推诿扯皮;布置工作雷声大,雨点小,只图表面热闹,不求实际效果;只为满足上级领导的喜好和意图,对下则敷衍塞责;好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不能深入实际,以身垂范去解决问题······这般作为正应了曾国藩的“若官气增一分,血性必减一分。”的判断。如此一来,学校中层的表现就只能带来负面的影响,校长对此关注不够或纵容中层的这些“官气”,势必影响老师干工作的“血性”,老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和影响,学校的风气可想而知了。
学校中层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学校中层的任用和选拔要稳妥慎重。曾国藩选拔带兵之人“无官气而有血性”的标准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把“想事、谋事、干事、成事”的中层领导,才有可能把真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抓实干、不计名利、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中层领导选拔到合适的位置上来,引领和带动学校的发展。
其实,深究一下,学校的各级领导是否都应以“无官气而有血性”的标准来选拔和任用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