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0-4-9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是“理性进程”还是“感性进程”?
人文性与工具性,几乎已经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两大理论支点,但关键还在于它们在教学进程中的落实。
这次,在探讨《少年闰土》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教学进程时,也出现了两大难以调和的阵营。
观点一:针对教材,主张进行“写的什么”、“怎么写的”的教学。调查发现,凡持此观点的教师,教学进程的设置非常分明,主要集中在三个点上:一是,学习课文,指导课后思考·练习。二是,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三是,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作品的语言形式。
观点二:主张整体感知文本,让学生抓住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间一些有趣的事,而后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发挥“种子”的作用,从而将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消化,生成富有个性化的一些真切的体认。
在讨论的现场,持第一种进程的人更多。思前想后,笔者将这称之为“理性进程”。理由在于,这些教学进程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教学进程的文本处理多理性化,总是抓住文本围绕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进行细节设置,课堂虽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环节分明,但教学生成因为理性过多而有些机械之感。“理性进程”的教学,有一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肢解了文本,整个教学进程多像做手术似的,致使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这也是当下它受到抨击的最主要的原因。
持第二种进程的人,多是喜欢在观摩课、优质课等课上露面的教师。笔者称之为“感性进程”,这是因为:整个课堂教学进程中的文本处理多感性化,不只是一种“文本课程”,更是一种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和思考到的“体验课程”。
“理性进程”和“感性进程”,虽然都是在落实工具性,但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却是有明显差异的。事实是,进行“感性进程”的设置,更是回归语文学科最基本的要求。其实,整个小学语文教材是感性的,而每册教材中每一单元里的每一篇文章是被编者理性处理过的。想想更多传统的课堂,在执行教材的教学任务时,为了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将本是理性的文本,再次进行理性的设置,这种由理性到理性的设置,怎能不让学生忘记语文呢?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将“理性文本”进行“感性进程”的教学生成,他才会更适合学科特点。
著名小语专家周一贯老师的关门弟子、《亲近鲁迅》的作者刘发建老师,就是持“感性进程”进行教学实践的代表。观看他的课发现其因注重“感性进程”而更富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在他的课堂上,“感性化”更多的体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中;体现在对充满生活气息的一些文字“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上;体现于“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里。他的课因长于感性化的处理,人情味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别是一些理性化的文字,进行感性化的处理后,变得十分有情趣,真没有人们常说的“空心课”的感觉,相反因“感性进程”激发的灵光频频闪现,真还给人有嚼头之感。
“理性进程”或“感性进程”间产生的课堂差距,不只是是理念上的,它更全面地反映了在应该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式的陈旧。只有我们更多地从源头上认清学科特点和教材的编排意图,一改一堂课内总是训练到底的“理性进程”,我们的课才能给人反璞归真之感。
“与时俱进”,艰难抉择时的破冰之举
当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落实,最需要的是多层面和多层级间能同时与时俱进。如加强教材改进、教法创新,加强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探索语文教学模式最优化,探索语文课程层面的科学化问题等。
笔者在审视当前的人教版教材时,发现教材依旧还留存有理念靠前、训练点滞后的现象。如《少年闰土》这一课,整个编排意图非常的明显,但是这一文中的课后练习的设置,依旧在“抄”以前所编教材的训练点,并没有作出与新理念相匹配的,给教师和学生在“初识鲁迅”方面的提示。
笔者以前总是赞同“课必见学生有明显进步”的观点,现在看来这真有急于求成的嫌疑。对于语文课来说,除了语文基础知识可让学生有明显的进步,能力的提升哪是可以量化的呢?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不可量化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虽然要在一朝一夕中落实,但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立竿见影的,也绝对不是课堂进行了有效地训练,学生考试成绩提高了就算提升,相反这更是一个慢教育的过程。这种慢教育是生命历练的过程,这多像母亲养育孩子般的等待过程,哪能规定今年长多高,明年长多高呢?所以,这更多的是一种期待,需要多年成长才可感知到的拔节的过程。
因此,达成有效工具性、人文性的落实,我们的教师必须清醒它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而且才刚刚开始。在这个起步的阶段,新理念还会遭受到旧理念强大阵势的压制,甚至受挫,或倒退,但此时需要有明智的抉择才能应对,而最有用的办法是用达成“语文教育”这一把标尺去作调整。因为,语文课中的一切教育行动,不能再把语文的工具性理解成“应试教学的工具”。“教学的是文化;传承的是精神;积淀的是素养;唤醒的是人性;修炼的是慧心;塑造的是人格。”这些都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
|